那些“规定”背后的道理——公开课《年月日》听课反思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已定的数学事实是人为规定的,由此,我很少引导孩子深入考究、探索其中的缘由,更多的只是引领孩子接受理解并学会合理运用。
而在观摩学习了一节《年月日》的公开课后,我意识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虽然那些数学概念法则有着人为规定的成分,没有太多逻辑推理的价值,但仍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切身去经历、感受,只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帮助孩子达到真正的理解。回顾演变历史,理清来龙去脉,在认知过程中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在认识“闰年和平年”时,首先通过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引入科学知识,启发孩子清晰地认知了闰年和平年的产生,学生也深刻理解了“四年一闰”规律的背后缘由,激励孩子用科学的态度靠近真理。
接下来,在学习“大月和小月”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孩子对“大月”、“小月”是如何规定的,而是先引导学生将一年平均分为12个月,发现在平年中,每个月平均分为30天,还余下5天,在教师的巧妙启发下,学生自主尝试排列出自己心中的大小月;接着引入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凯撒、奥古斯都及相关事件,真实再现了大小月规定的演变过程。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可以感受到“大月”、“小月”并不是人们随便规定的,是有理有据的,背后不仅孕育着科学道理,还有着历史、政治、人文的因素,有着诸多的渊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引导孩子记忆大小月规律的方法,学会判断、应用。而当教师不再满足于拟定的数学事实,引领孩子探寻数学法则、概念的源头时,孩子们会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意识到数学中的那些“规定”不是冷冰冰、生硬的,而是讲道理、凭依据、通人情的。
数学概念是讲道理的,那么,作为老师,我也要“讲道理”,不能再把那些“规定”硬生生地塞给孩子,而是引领着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合情地推理,建构出完整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刻而有意义的。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