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一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二是认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分析。指学生对学习新内容之前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2、学习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3、学习态度分析。泛指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愿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潜能激发、知识建构、态度形成、价值认同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方法与过程:1、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各大洲的分布特点及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的成对分布状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七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线。
2、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1、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2 20:31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3.合作探究,巩固知识 4.本课小结 5.课堂检测 6作业布置 | 老师需要两组同学,一组是语言表达队,另一组是指图定位队。回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所在位置。 1、 辨认界线:让学生查阅课本P96“本书常用地图图例”和“世界地形图”回答问题。 (1)、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用什么样的图例符号表示? 学生查阅图例找到洲界线的表示符号。 2、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辨认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山河海组: 运河组: 海峡组: 3、小结板书 山河海组: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 里海 大高加索山 黑海 土耳其海峡 运河组: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海峡组: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1、个人抢答赛:抢答次数最多的人获胜。 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2、传球答题赛。七大洲分别濒临那些大洋? 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学生传球答题。 3、合作答题,体现团队精神 四大洋的位置:读图回答,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再让各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1、七大洲的位置及个洲之间的分界线。 2、四大洋的位置。 | 迅速组合小队,准备回答问题。 学生分成3个小组观察图后思考讨论并指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按照要求活动 找出对应的地点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巩固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即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的掌握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大洲和大洋 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山河海组: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 里海 大高加索山 黑海 土耳其海峡 运河组: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海峡组: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