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离子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课题 人教版  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
作者及工作单位  广西北流市六靖镇第二初级中学   顾运英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学生学好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了基础。
     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题的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不是教学的重点。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课标中不要求学生会画,但要了解它的意义。利用教材上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查找规律,找出元素的分类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学习离子的知识,认识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质子和电子的电性记忆混乱;书写离子符号时,易将离子的电性和所带的电荷数的位置、数值和电性写错。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          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5、          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
难点:1、对电子层的了解。
             2、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7 09:06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复习 :原子的结构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核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核外有很大空间,电子在 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电 子的运动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回答:原子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成。
想象
   回忆旧知识,引出新课题。形成对原子的完整认识。
讲解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那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分层排布呢?遵循什么规律呢?板书:一、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讲解:我们知道,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在核外一定范围内高速运动。
设疑:多个电子的原子情况如何?
讲解:以镁原子为例。
投影:镁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能量不同,其中能量最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离核较远区域运动。把离核远近不同的电子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
讲述:以镁原子为例说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离核最近的称为第一层,由里向外依次是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但某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先排内层,再向外层排。
思考:12个能量不同的电子,可能绕核运动的方式。思考:如何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想象:核外电子的区域是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体会接受: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分析: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培养想象力和激发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表象。
引导、讨论
板书: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内层向外层依次排布(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最外层不超过8)
过渡: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那如何表示我们对整个原子结构的认识呢?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发现规律。
板书:3、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投影:附录1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讨论:如何表述离子符号?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模仿: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巩固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
讨论:横按层数,纵按最外层电子数,氦等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较不稳定结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会画,会认原子结构示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初步渗透离子概念。
总结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①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②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离子的形成:原子①失电子变成阳离子(金属原子)②得电子变成阴离子(非金属原子)
巩固:离子符号书写规则:写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并在符号的右上角用数字标出所带电荷数目,分别用“+”或“-”表示所带电性正负。熟悉地根据给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的种类,并会用离子符号表示。小结: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附录2
练习:
思考:离子是通过原子得失最外层电子形成的。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小于质子数,质子数-阳离子的电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大于质子数,阴离子的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找规律。课后练习
利用表格对比强化知识点。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课题3   离子
一、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内层向外层依次排布(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最外层不超过8)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图是依据元素周期表画出的1~18号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3、元素的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
二、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①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离子的形成:
原子①失电子变成阳离子(金属原子)
       ②得电子变成阴离子(非金属原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想象与假设、学习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建立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了解了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学生认真学习本课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