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前,教师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地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地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1.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从生活实际着手,创设生活情境,走进生活天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
2. 本节课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2.“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出示课题并提出问题后,通过小组交流等活动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