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笔算课前口算方法运用反思
贾 茹
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时,很多孩子可以根据数字特点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口算。当口算44 + 25时,大多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算法: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合起来是69。我对此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后继练习中推广了这种方法,以至于课堂小结时,不少学生概括出“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其他思路的孩子给予肯定与赞赏却未予以重视与推广,课后反思颇有感触。
细细想来,“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相同数位相加”,这岂不是典型的笔算思路?这样的方法该不该作为口算的核心方法?我想:长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口算,势必会造成口算方法的缺失。
口算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策略。小学阶段对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口算通常采用的是“分解”与“凑整”。在口算44 + 25时,学生中出现像40 + 20 = 60,4 + 5 = 9,60 + 9 = 69的方法时,正是 “分解”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清晰呈现;再如,在口算44 + 38时,课上都出现了44 + 40 = 84,84 - 2 = 82的算法,其承载的正是“凑整”思想。如果教师在大力赞赏之余,并没有把这种方法推荐给学生来理解内化,因此,就连那个原先创造这一方法的学生也会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专利”。这种“厚此薄彼”的方法取向,必将导致学生口算能力的后天发育不良,造成学生在学习口算时思想与方法上的缺陷。对后继学习来说,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
众所周知,口算建立在意义基础上,而笔算则建立在规则基础上;口算要记忆的参与,而笔算则不受限制;大数目的计算,笔算有优势,而简单的计算则口算有优势。教学中,口算和笔算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学生用笔算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我们不应在大加赞赏之余积极地去推广,用这一笔算方法主导学生的口算算法。因为像44 + 25这种不进位的口算,可能用笔算的思路算起来比较快,但对于进位的加法口算,其优势并不比用“分解”这种方法来得明显,况且“分解”的方法和思想对于以后学习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推广这种“笔算式口算”将很可能导致口算作用的弱化,使口算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如果感受不到口算的优势和作用,那么也将失去学习和应用口算的兴趣与动力,口算也就自然蜕变成笔算的附属品。
由此可见,口算教学不能只关注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口算时对基本算法的理解,关注学生口算思想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口算方法,彰显口算灵活、迅速和准确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