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来源,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和数学问题,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能降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行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学生较难从抽象的数学内容中发现其本质属性。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生活情景,让他们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一天,小华过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四块,准备把四块蛋糕分给爸爸、妈妈、小华和弟弟每人一块,弟弟看到自己只分得一块,急了,说:“我要两块。”妈妈笑了笑,把蛋糕平均分成八份。这样,每人都分得两块蛋糕,弟弟高兴地吃起蛋糕来。故事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以上两种分法,哪种分法弟弟吃得多?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很快地判断出两种分法每个人吃的同样多。我接着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弟弟的要求的?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知道了。”这样,新课的导入水到渠成,而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提供“生活化”应用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应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采。”然而,现行教材中有不少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其中不乏数据、事理与现实不符的内容,诸如物品的单价,工厂的生产等等,也有一些因地域差异而脱离本地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直接地理解数学,给问题解决造成障碍。因此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一是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话题。我校地处蔬菜基地,班里有多数学生的家长从事蔬菜的种植和买卖。我常常利用这一有利因素,编一些应用题供学生解答,借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小林同学家有一块梯形地,上底24米,下底36米,高28米。请你帮小林计算一下,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解答交流后,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答:“小林的爸爸打算把这块地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两块地,平行四边形地种白菜,三角形地种萝卜,种白菜和萝卜各多少平方米?”学生把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先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不但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进一步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还提出“利用以上条件,你有没有办法提出其它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解决。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如果每平方米收白菜40千克,这块地可收白菜多少千克?②种的白菜比萝卜多多少平方米?③种的萝卜比白菜少多少平方米?④如果每平方米收萝卜40千克,这块地可收萝卜多少千克?……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
     二是采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人物对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应用题。如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我出示了以下的应用题:一天,王阿姨和李大婶从菜市场回来,她们边走边交谈,王阿姨说:“我卖了140千克菠菜,每千克卖1.3元;”李大婶说:“我卖了215千克菠菜,每千克卖0.8元;”根据以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以上的对话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每天在街头巷尾都会遇到村妇卖菜归来的情境,因而面对这样的话题,他们油然而生亲切感,积极地参与计算活动。其次,由于应用题的呈现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的、呆板的形式,变得富有生活情趣,又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选取学生熟知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题材,灵活地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应用题的恐惧心理,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再现生活场景,体验真实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材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并让他们在交流活动中认识数学,体验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首先投影出示各种人民币,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来:“元最大。”“一元是十角。”……教师接着问:“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你准备怎样分?”……在学生弄清人民币的面值和分类之后,教师让学生各自数自己手中的钱,同桌互相检查。然后教师出示标价是一元的一本练习本,让学生模拟购物。学生兴致盎然,在找赎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以上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材料,提供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借助实践活动,拓展数学空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数学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银行的存款利率,把不同存款方式的利率记录下来。活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汇报调查的情况,交流调查的心得,接着出示题目:王彬有500元钱,他打算存入银行,时间为五年,请你帮他设计一种存款方案。学生设计后,将不同的方案在小组中交流,从中选择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加深了对存款利国利民的理解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问题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趋势,既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又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