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逸夫小学 杨幸琪 广西南宁市教科所 展秀婷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衣服、鞋子、篮子、书、作业本、瓶子、玩具小熊。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随意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篮子、书、瓶子、玩具小熊各若干件)。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1:有玩具小熊、书、衣服。
生2:还有鞋子、篮子、瓶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l:不好,这些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
生2:把鞋子、饮料瓶、衣服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一个什么好的建议?
生1: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生2:把衣服放在一起;瓶子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当个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学生读课题。
师:你知道什么叫小管家吗?
生:小管家就是把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好。
师:今天,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组同学最能干,能评上“最佳的小管家”的称号。
二、新授
(一)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渗透团体精神)
请你们讨论一下我们6个学习小组怎么分工才好?
生1:我们组收拾玩具小熊。
生2:我们组收拾篮子。
生3:我们组收拾瓶子。
……(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
师: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会挤来挤去,不安全。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渗透谦让精神及有序的思考方法)
生:一组一组地来。
师:很高兴我们班的小朋友从小就养成了讲次序的好习惯。
学生有序地上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师: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生1:这样收拾干净后,漂亮了许多。
生2: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了。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整理桌面的物品(不同标准分类)
师: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想,这样算收拾好了吗?
生:这样还不算,因为桌面上的东西太乱了。
师: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吗?
学生操作后,学习小组汇报。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第一组:我们把蓝色小熊放一排,白色的放一排……(即按颜色分)
第二组:我们小组是把有提手的篮子放一起,没提手的篮子放一起!
师:为什么你们要这么分呢?有什么好处吗?
生:如果我要买菜的话,我就用有提手的篮子,这样方便我们拿菜。
第三组:我们把鲜橙多饮料放一起,可乐放一起,娃哈哈矿泉水放一起……(按口味分)
师: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吗?
生:我喜欢什么饮料就去拿,可以方便我们买东西。
第四组:我们把大的书(音乐、美术书等)放一起,中的书(语文、数学书等)放一起,小的作业本放一起。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样把书分成大中小后,你会怎么把它们放到书包里去呢?
生:我会把大的放到最下一层,然后再放中的,最后把小作业本放到书包前面小包包里。
师:哦,真好,老师相信你的书包一定很整齐的。
第五组:我们把皮鞋放在第一层,球鞋放在第二层,拖鞋放在第三层。
第六组:我们是按春夏秋冬来分的。夏天的衣服放第一层,秋天的放第二层,冬天的放第三层。
师:第五组和第六组这样放衣服、鞋子有什么用处?
生1:想穿什么就去哪一层拿,比较好找。
生2:比较整齐好看。
师: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们有什么意思?
生1:我觉得小熊那组分得最好,很整齐,漂亮。
生2:我觉得第六组分得不好,他们没把衣服叠好就放在了架子上,太乱了。
师:第六小组接受这个建议吗?老师想请一位能干的同学帮助他们,谁来?
生3:我觉得第四组的练习册放错了,它们比语文、数学书小书,但又比作业本大点,应该放到另一层。
生4:我不同意,我看练习册和数学书是一样大的。
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谁看得准,请你拿它们比一比好吗?
学生操作,结果一样大。
生1:老师,我们已经把衣服叠好了。
师:第六组的小朋友们已经把衣服叠好,真能干!你们看看现在怎样?
生1:漂亮多了。
生2:叠好后衣服不会皱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现在这样分,还能怎么分?
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学生在小组间观摩、交流中得到了启发,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又得出了几种分法。
生:(第一组):这一次我们把小熊按大小来分。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有一个特大的没有地方放了。
师:你们讨论一下这特大号熊放在哪儿才更整齐,更好看?
生:(第二组):我们的篮子是按颜色分。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想:你们组的人可以怎么分?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汇报情况:
第一学习小组:我们组是按男女分的,女同学站一边,男同学站一边。
师: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四、六组也是按男女分)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吗?
生l:见过,男厕所、女厕所就是按男女分的。
生2:男的不能进女厕所,女的不能进男厕所。
第二学习小组:我们组按是不是少先队员来分,这一边的是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这一边的是还没有入队的小朋友。
师:还没入队的小朋友要多努力,争取下一次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好吗?
第三学习小组:我们是按衣服的颜色分。
师:这样分有什么用呢?(渗透分类的好处)
生:……(略)
四、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生1: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英语、有人说法语……
生2:有哈巴狗、有猎狗……
生3: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生4:有卖玩具的商店、有卖衣服的商店、有卖学习用具的商店。
师:这样分商店有什么好处?
生:比较方便,想买铅笔就去学生用品商店。
五、布置课外活动
师: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整理好。
在很多国家中,要求人们把垃圾进行分类,请大家回家问一问家长,找一找有关的资料。想一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会把垃圾分类吗?
教学设想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并设计本课。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一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的好处。
2.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先让学生共同把教室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地进行分类,尽量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同时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通过这样不断把分类过程进行细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组与组之间观摩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我的学生学习完后,能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有意识地在整节课中渗透分类的意义,并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具,以评选“最佳小管家”正面向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达到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也势必得到发展。
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几个活动来看,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全班这么多学生如果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想像这样做的危险,这样做的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念头,体验到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如果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约束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3.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如果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到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教材中分学具改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类”的课题改为“小管家”。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们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