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评析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 郝春莉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芳芳 王宝霞 陈静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性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激励星。
学具准备
小棒、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快乐谷”!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
生: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的、算的。2+2+2+2+2+2=12。
(生答师板书算式)
师: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请坐!别的小朋友呢?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
“快乐谷”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快乐谷”的游乐场景,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可谓是一石二鸟。]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实践。
首先,我们来到了“快乐谷”的第一站──“拼图吧”,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你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评析: “陶吧”“泥吧”已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甚至是热衷参与的活动场所。这里教师给拼图起名“拼图吧”,使简单的拼图赋予生活意义,激起学生活动的欲望。]
师:哪位小朋友有勇气第一个告诉我们,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板书)
师:你真勇敢!请坐!别的小朋友呢,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
(生答师板书)
师: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4+4+4+4=16 5+3=8 6+6+6+6 +6+6=36 10+4=14……)
2.引导探究。
(1)分类。
师: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加法算式。
生:一边的加数都一样,一边的加数都不一样……
师:“一样”用数学语言说就是“相同”。那这样看来,黑板上这些算式就可以分为两类,是哪两类?
生:……
师:对!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加数都相同的。是都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黑板左边的算式,感知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观察、读一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2)体验。
师: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答师板书,其间稍作迟疑,停顿片刻: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我只记得每个加数都是6,却忘了是几个6,这怎么办?)
生1:再说一遍。
生2:直接说出几个6相加。
师:你们认为呢?
(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表示赞同,教师则请刚才那位同学用第二种方法表述,接着将算式补充完整。)
师: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其余这些算式都是几个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成“几个几相加”)
师:说都会说了,那你们会写吗?
(异口同声,情绪高涨,随后教师口述,学生试写。在写到15个2相加时,学生犯愁说:“太长”“太麻烦了”“能不能写得简单点儿?”)
[评析:教师分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时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教师又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②写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怎样书写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连加?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可以呀!如果写得简单些,想想看要写出哪些数?
生:我知道是2X15。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生:是爸爸给我讲的,这是乘法算式,中间的小叉就是乘号。 (别的孩子也在点头,似有所悟!)
师:你真爱学习!对!这个小叉就是乘法的运算符号──乘号,读作:乘。 (跟读)15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2X15或15X2(随手板书)。
师:这两个算式你会读吗?谁愿意试一试?谁再来读?同桌互相读一读!
生:……
[评析: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师生的交流,列出乘法算式。一句真情的鼓励“你真爱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强化。
师:现在,请观察这道加法算式和这两道乘法算式,谁有问题要问问大家吗?
(默默无语)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加法算式中都是2,乘法算式中却还有个15,这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是15个2。
师:对!这里的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15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 15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2X15或15X2。下面请看黑板上剩下的这些算式中,哪些能用乘法表示,该怎样表示呢?请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写一写。
生:……(师巡视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4)对比。
师:(订正)这边几个算式为什么都没写呢?
生:因为它们的加数都不相同!
师:对!只有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才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板书)。好了,在“拼图吧”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瞧!小精灵都为我们高兴,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三、巩固拓展
1.第46页“做──做”。
师:快看!不远处是“快乐谷”的草坪,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师:你会列算式吗?请填在书上!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48页第1题。
师:再来看,这里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他们在于什么?你还看到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给予激励性评价。)
3.爬梯比赛。
比赛规则: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最高。
3+3+3+2 | |
4+4 | |
5+5+5 | |
1+1+1+1+1 | |
2+2+2+2 | |
3+3 | |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式?(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评析: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快乐谷”的各活动场景中,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竞赛中交流,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好了,我们在“快乐谷”的游玩即将结束了。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生:……
总评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设计时,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具体有几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拼图吧” “欢乐草坪” “爬梯比赛”“赛龙舟”等贯穿全课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
2.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拼一拼、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整个教学过程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设计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其目标如前所述。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数学王国中“快乐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摆小棒、列算式,并在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地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巩固拓展。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故事情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其中的“爬梯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别的小朋友商量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同时也感受到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而“赛龙舟”,它既是本课的点睛之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同时又是后面例3的一个伏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总之,整节课贯穿于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之中,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教学设计与评析二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王新梅 姚慧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五路小学 张 莹 教学设想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45~4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然后再给出相同加数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乘法。
我们使用教材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在方案设计时,我们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乘法的产生是有其必要性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经常遇到许多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长期的记录过程中由于感觉到它的麻烦,于是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并逐渐形成算式,演变成了乘法。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呢?
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 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记录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想要简化的愿望。在对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简化加法算式,创造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充分参与简化的过程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暑假里上课的情况,教师首先与学生交流暑假的生活,引出去公园游玩的事情。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公园里的美景。学生发现公园里有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案,看到他们创作的美丽的作品,联想到自己会摆的图案,激发学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小棒创作作品。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3.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仍然放在公园这一大情境中,通过观察公园中孩子们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暑假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们这个假期过得高兴吗?(生:高兴!)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啊?
生1:我去了博山(师:博山生产的陶瓷可是非常有名的。)
生2:我去了青岛(师:青岛可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教师和学生自然交流)
师:小朋友们去了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公园的一角)
师:公园的景色多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生1:公园里有湖水和小船。
生2:远处有高高的摩天轮。
生3:还有一些小朋友。
师:那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 (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l: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评析: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
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学生:能㈠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咽?
生l: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
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将想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并讲明理由)
生l:(6+6+6+6+6=)两个3加起来是6,这样就加5个6就可以了。 (教师与学生交流评价:比原来的算式简便了)
生2:(9+9+9+3=)这3个3加起来是 9,这3个3加起来也是9,这3个也是9,还剩下一个3。(学生评价)
生3:(15+15=)5个3加起来是15,另外那5个3加起来也是15,所以我写15加15。
……
师:刚才这些小朋友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列出了一个新的加法算式,这些新的加法算式都要比原来的简短。你们想的很好。
生4:这个加法有10个3加在一起,我就写“十个3相加”。
师:你说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用语言表示比写出这个算式要省事多了。你很聪明。
生5:我想用省略号。我语文课上学了省略号,我先在前面写上几个3,中间写上省略号,最后再写几个3。
师:你说我写出来好吗?(生:3+3+3+……+3+3=)你能利用语文课上的知识,用一个符号代替那么多3,想的很好。
生6:我想发明一种写字机器,有遥控器,一按按钮就能写出这个算式来。
师:你的想法很大胆,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敢于想像,善于思考,老师相信以后你一定会有许多的发明创造。
生7:可以用乘法,写5乘6。因为两个3是6,有5个6。
师:你说的有道理,看来你已经了解到了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你知道的可真多。
……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老师看得眼花缭乱,你们的想法都比原来的算式要简便,你们可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数学家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和小朋友们一样想出了许多方法来表示这么长的连加算式。后来,他们决定用这样的算式来表示 (板书:10X3= 3X10=)看到这个算式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是怎么想的吗?先在小组里议论议论。
生:10就是10个3,3就是算式里的那些3。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你们真聪明,连数学家们是怎么想的都知道。对,因为有10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们就在l0和3的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 (指“X”)。3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3, 10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也可以先写3,再写10。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你知道乘号是怎么来的吗?(生:不知道)乘号是l7世纪英国的一位叫欧德莱的数学家最早发明使用的。大家看,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生:像叉号、像拼音X、斜着看就是加号了。)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因为乘法是由加法得来的,乘法就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欧德莱就把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师: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l:比原来简单了。
生2:比原来简单多了。要是100个3相加,就写100乘3就可以了。
师:是啊,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师:现在你能把黑板上的其他连加算式写成乘法吗? (生:能。)你的作业纸上还有其他的连加算式吗?请你把它们改成乘法。 (学生练习)
[评析: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100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探索出了不同的合并加数的简便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乘法”,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通过合作探索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现在我们再到公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公园中儿童乐园的场景。)
师: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呀? (学生观察回答,有摩天轮、有过山车、有小火车……)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摩天轮上有多少人?” “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到公园去游玩,大家有什么收获啊?(学生回答略)
[评析: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教师注意了过程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练习环节的设计(提供信息资源丰富的游乐园场景),学生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双基得以落实,能力得以发展。]
课后反思
1.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短了。这是因为加法是学生最先学会的计算方法,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用加法来表示加法体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状态,也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省略号、用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更有的学生甚至想发明一种写字机器,让机器代替人的劳动。这些都是多么好的想法啊。孩子的想法是那么的可爱和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和鼓励,我们留给学生的将会是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的回报。
2.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于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另外由于教师个人的问题,如有时说话不太简练,也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这节课有些拖堂了。
3.由于机器故障,课件中的音乐和对话都没有播放出来,使得有些环节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