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去听课,听了一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讲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课。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整体设计思路很清晰。
在讲课之前,刘老师先铺垫了一个概念“比较标准”。他找来了三个身高不同的学生上台,身高中等的学生比身高高的学生低,比身高矮的学生高。这样,有时低有时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引出“比较标准”这一概念。由于比较标准的不同,因此得到不同的结果。他采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诠释了这一概念,可谓是生动而又形象。
明白了“比较标准”这一概念,接下来开始讲新课。
刘老师出示第一张PPT,上面显示3条信息。
“认识几分之一 ”
“郑东新区实验学校 二年级学生 ”
“执教老师 刘松”
通过展示这3条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认为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一举动,可以培养学生找重要信息的能力。但是刘老师的意图并非仅仅如此,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找哪个信息很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很重要。一方面,这个互动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有了认知,知道自己也很重要,给自己以警示,激励学生学习。
在讲新课之前,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动手写分数。找一学生上台展示写分数的情况。通过学生书写展示,老师配合着纠错。让学生知道分数不是随意写的,写分数是有讲究的,就这样自然而言地引出分数的书写方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母。在学生明确了规范的书写方法之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书写1/2。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简单,学生一学就会。在学生体验知识简单之后,那么难的问题来了:“你们知道1/2是什么意思?1/2是怎么来的?”让学生自己谈谈对1/2的理解。找一学生举例说明,一学生举例时,采用分西瓜的例子,在学生举例的时候,学生描述得不是很准确。当时刘老师的话语过渡得很自然:“你刚才说话有个漏洞,你能不能把这个漏洞补上?”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接下来老师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暗含:把一个“标准”平均分。“1/2只代表西瓜、蛋糕这些情况吗?”“不是,还可以是。。。。。。”让学生举例的同时体验平均分可以有多种情况。通过实物举例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只能局限生活中的情况。从实物举例中,再抽象出图形的平均分。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我觉得刘老师做得很好。
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接下来是动手操作,学生在一个正方体中找出它的1/4。并思考: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画一画,给其中的一个1/4涂上颜色(涂斜线就行)
动手操作完之后,学生展示2种情况。学生的作品展示完之后,老师演示其他的涂色情况。演示了6种,引导学生知道不只是这6种。
多种情况,不同的涂色形状,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这个问题的抛出,令我大吃一惊,觉得名师的课讲的就是不一样,很注重学生的思考。如果我讲这个课的时候,我肯定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考虑到这个层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非常值得我学习。
最后,突破了重难点之后,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借助分巧克力的情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分数。1/2,1/4,1/8,你们觉得那个分数大?从而又自然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借助这个情境,让学生理解分得份数越多,每份分得的就少。
到此,课程就告一段落。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设计一个个的思考问题,一步步地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注重学生回答问题后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和评价。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讲话风趣幽默,很吸引人去听,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一直做到了“老师是永远的配角”,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真是一节精彩的课堂。
那么,刘松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