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在核心,拨在关键
——曹娟老师执教:《负数的初步认识》
渝北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由于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习也经常有机会接触负数,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同时,对数的认识范围加以扩展,为第三学段学习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曹娟老师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一、成功之处
1. 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
通过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的思考,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通过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小的数呢?”的思考,使学生的头脑中产生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2.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正确建构负数概念。
例1和例2分别是正负数在天气预报和海拔高度中的意义,学生能感受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例1的教学始终围绕着生活中事例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有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从模糊到清晰;例2的教学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负数的认识,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这样的认知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 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在对正负数分类的讨论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对正数和负数的了解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起认知的冲突,对0的归属进行辨析,使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它不仅仅表示“没有”,而是与正、负数一样是表示有的。真正认识到0是一个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它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从而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突破了难点。
4. 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数学观念,是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我请学生观察交流中出现的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又渗透了分类思想是认识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又和学生一起阅读《九章算术》中正数和负数的记载,了解古今中外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负数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再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改进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够深入,练习设计主要采用了书上的相关习题,难度相对较浅,价值不高,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