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会了,我们教什么?文具店一课教学反思
刘勇 (如有转载,请注明我的联系方式,谢谢)
在进入四年级以后,我发现不少学生预习了新课,而且也曾经几次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发现学生确实掌握情况良好。甚至不少学生在学习《文具店》一课前已经把相关的练习做完了。面对学习已经掌握的现实,这课应该怎么上?
在我正在思考如何上这节课时,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我以具体的数字为题目条件,如“笑笑有20元钱,买书包用去15元,还剩下多少元?”学生几乎不用思考;而当我把数字变成a时,就出现用乘法,用除法等问题了。以此可见,此类学生心中无法把20-15等算式变成“笑笑的钱减去买书包的钱”的数量关系式中,思维还停滞在具体数字运算的阶段,而无法面对抽象出数学的数量关系。
这是我上学期(四年级下)教学方程时的教学反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会可能思维停滞在具体数字运算的阶段,而无法面对抽象出数量关系来。为此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想通过一块橡皮多少钱,一把尺子多少钱等内容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价;从四块橡皮,三枝铅笔抽象出数量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单价与数量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二年级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数字运算为主的思维水平提升到以数量关系为主的思维水平,从而也为方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片段:
师:请阅读课本情景图,然后叙述一下题意。
生:每枝铅笔0.3元,每把尺子0.4元,卷笔刀每把0.6元,橡皮每块0.2元。问买4块橡皮多少钱?
注:学生列式计算没有问题,为了帮助学会概括与总结,建立数学模型,我提出: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练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练习转化为二年级的练习?
生2:每枝铅笔3角,每把尺子4角,卷笔刀每把6角,橡皮每块2角元。问买4块橡皮多少钱?
师:咱同学们听出什么问题没有?也就是把多少元变成多少角后,就变成了二年级的练习题目。那么我们今天能不能再把这内容进行概括,把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找出来呢?每枝铅笔多少钱,买几枝铅笔多少钱。每把尺子多少钱,买几把尺子多少钱等,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生仿佛不能理解,作为老师再进一步引导:每枝铅笔多少钱,每把尺子多少钱这个叫什么呢?
生:是单价,(理解这个词吗?)就是一个东西多少钱。
师:可以理解为单位数量的(东西)多少钱。可以是一块橡皮的价钱,可以是一把尺子的价钱等。那么买了几把尺子,几块橡皮?也就是四块橡皮这叫什么呢?(生几乎是乱猜,只有一学生说是数量)
师:下面请结合卷笔刀来说一下单价与数量.
生:单价就是卷笔刀每把多少钱,数量就是我买了几把卷笔刀。
小结性质:一块橡皮多少钱,这是单价,买几块橡皮这个是数量:单价×数量=总价
在课堂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吃力,学生仿佛不能理解,甚至几次我都有些情绪化的感觉:为什么学生不能直接说是单价?至少也应该可以理解为价格吧?为什么学生不能说出数量来?几个,多少把,这不明显是数量吗?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反应仿佛回到了年前:似乎听不懂,怎么也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还是怎么了?
触动我的神经的不仅是这节课的效果,还有去年教学方程时学生的难以理解,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一是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具体数字运算的阶段?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还是在教学中有什么地方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是我能不能顺利帮助学生提升到运用数量关系进行去处的层次?如果能,我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是我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不积极,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还是处于思考中?其实,这也许是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难道说学生兴高采烈,课堂中欢声笑语就是一节高效的课?也许学生能沉下心来,静静地思考,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没有精彩可言,实际上却是学生的思维在动,可能这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