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西华中心小学 周世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⒉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逻辑推理能力,感悟事物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⒋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⒈复习旧知
(1) 口答:3/4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12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块?
2、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9 4÷7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除不尽,当学生请示商是否能用近似数(或小数)表示时教师要求商不能用近似数表示。
(这时,学生会感到为难,结果不知如何表示。)
师:我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往往会遇到这样除不尽的除法算式,那么,应该怎样表示这种算式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们就会很快地说出得数了。
板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自主探索
1.学习例1
师:(出示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
(2).讨论:1÷3的结果怎样表示?
(3).汇报讨论结果
可能有这两种结果:
1÷3=0.333… 1÷3=1/3
如果学生用第一种结果表示,教师可引导学生,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
(4)指一名用分数表示结果的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教师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所示)
1÷3=1/3
2、学习例2
师:(出示例2)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1)指名列出算式。
(2)提问: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
(3)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4)让学生汇报动手操作结果
(5)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教具演示分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明确: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
(6)巩固理解。
师: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分得多少块?不借助学具操作,你能想象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3.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例1、例2中的两道除法算式与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① 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时,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② 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谁作分母?谁作分子?能否用等式表示这种关系?
(2)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思考:在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a÷b=a/b b≠0)
⒋练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谁能很快说出8÷9、4÷7的结果是多少?
⒌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区别。
⑴ 师:两个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做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既然分数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相除,那么分数是不是等同于除法呢?
⑵ (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师说明:分数并不等同于除法,因为除法只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分数不但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三·巩固运用
⒈巩固。
(1)我会填
7÷13=( )/( ) 5/8=( )÷( )
( )÷7=4/7 5÷( )=( )/13
(2)你知道吗?
① 7/12按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按除法的意义,表示把“7”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② 3/5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或把3米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
2、运用。
(1)出示例3: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① 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 集体讲评例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鸭的只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1只是整体的1/10,7只就是整体的7/10:;再引导学生根据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7、10相当于7÷10,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2) 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饼的就是张。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块饼的就是2/3块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你们是几块几块的分的?
2: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块饼?
3: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块?(就是3个块就是几块)
4:怎样才能看出是几块?
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三、 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于0.7÷2=,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