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公开课教案(和估算)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三年级数学下册《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0页例9,和“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同学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透点
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并且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有关近似数的概念和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估算的基础,也反映了同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先结合具体事例,采用直观描述的方法,引出近似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并归纳出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进而告诉同学这种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并且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与同学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例子,使同学了解近似数的用处,能够学以致用,并借以进一步提高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拿出直尺丈量一下我们的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同学丈量后明确: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假如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教科书的封面长大约是20厘米或21厘米.
像这种用一些和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来代替准确数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例如: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3元,我们可以说今天早晨买早点,花去了2元左右,又比方:小明家距学校495米,我们有时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3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同学自由回答)
引导同学回答: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教师:对,我们祖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不但如此,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起进步、和睦生活的大家庭.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十二亿)
教师: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由具体实例引出近似数的概念,并且和同学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讲授例9:
出示例9:(幻灯显示)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近似数.
指名同学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206的近似数是几百,想一想206的近似数是几百,206最接近哪一个整百数?为什么?(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总结说明: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
板书:206≈200
3.讲授约等号和“四舍五入法”.
教师:这里的“≈”是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想一想,284的近似数是几百?为什么?”
组织同学讨论,使同学明确284的近似数不是200,而是300,因为300是284最接近的整百数,也就是284的近似数是284≈300.(板书)
教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百几十几的近似数有的是200,有的是300,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组织同学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情况,教师小结: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2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并且把舍去的数位用“0”补足.假如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3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百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一.因此,284年的近似数就是300,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比方求几百几十几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看它十位上的数.假如十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的数,就把百位后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假如十位是5或者比5大的数,就把尾数改写为0,并向百位进一.
4.反馈练习,第21页“做一做”
(1)694大约是几百,并说出理由?
引导同学明确:先看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9比5大,把尾数改写成0,还要向百位进一,写作694≈700.
(2)同学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2—4题,并说明理由.
(3)做“做一做”第2题:
求6250大约是几千?
指名同学完成并说明理由.
引导同学说出:6250是最接近6000,还是最接近于7000呢?还要看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假如比5小,就把千位后面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所以,6250的近似数是6000.
百位上的数假如满5,就把千位后面的数舍去,同时向千位进1,比方:6750的近似数是7000.
(4)引导同学总结概括“四舍五入法”.
教师根据同学总结情况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假如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假如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5)同学阅读教材第20—21页.
三、巩固发展(投影)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 419 581 6792 8870
2.填空:
(1)新编小同学字典有592页,大约是________页.
(2)我班有同学43人,大约有________人.
(3)今天,小明买学习用具花去了大约10元钱,小明可能花去了________元或________元.
3.习题:
(1)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189≈   203≈    451≈
(2)下面各数大约是几千?
1120≈  5906≈   3005≈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23页第3题.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同学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二)使同学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培养同学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同学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即从同学生活贴近的事物中引出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的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如:我们国家的领土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大约12亿;我们学校有同学大约1200人等等.这样做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
首先引导同学观察、考虑:
206接近哪个整百数?(接近200)
206≈200用“≈”连接,“≈”叫做约等号.读作:206约等于200.
讨论下面几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求的?
314≈300(十位上的1不满5)
325≈300(十位上的2不满5)
336≈300(十位上的3不满5)
347≈300(十位上的4不满5)
那么我们进一步讨论284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怎样想的?
284≈300(十位上的8满5,把十位、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向百位进1)
继续进行小组讨论:395,486,573,264, 358的数大约是几百?
395≈400           486≈500            573≈600
264≈300           358≈400
根据同学讨论的情况,归纳小结:
要求三位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它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也就是4或3,2,1)就把位和个位上的数去掉写成0.假如满5,(也就是5或6,7,8,9)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作“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投影)
(1)386≈400                   (2)247≈200
579≈600                     739≈700
462≈500                     305≈300
758≈800                     428≈400
观察比较两组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讨论)
相同点:两组题都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第(1)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满5,(大于或等于5),所以都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第(2)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不满5,(小于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舍掉改写成0.
请同学们强调:把一个三位数改写成整百的近似数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否满5,来决定四舍五入.
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呢?
出示:6250大约是几千?
6250≈6000
6250百位上是2(小于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
2.做一做.(投影)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独立写在本上)
3845≈4000                 2489≈2000
5290≈5000                 4562≈5000
2908≈3000                 8397≈8000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求一个四位数的近似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否满5,百位上的数不满5,直接把千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假如百位上的数满5,把千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向它的前一位进1)
3.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根据同学掌握情况教师总结: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数.假如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假如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作业:看书第20、21页.
小资料
〔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
有关近似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经常遇到.在多位数读写之后,教学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使同学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与截取近似数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同学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小数取近似值做准备.
取近似数的时候,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实际需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考虑到同学的接受能力,在小学主要讲常用的把一个多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的方法.例如751872和754920,755830和758850,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751872和754920,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1和4,缺乏一万的一半,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751872≈750000,754920≈750000.755830和758850,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5和8,等于或大于一万的一半,把尾数改写成0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755830≈760000,758850≈760000.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可以依此类推.
〔四舍五入法〕
这是取近似数最常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数按需要截取指定数位后,假如去掉的局部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它舍去(称为“四舍”),这样得到的近似数值叫缺乏近似值;假如去掉的局部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在保存局部的最后一位数上加1(称为“五入”),这样得到的近似值叫过剩近似值.
例如:20÷7=2.85714……
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存三位小数,得
20÷7≈2.857    (四舍)
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存两位小数,得
20÷7≈2.86    (五入)
课堂公开课教案说明
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同学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同学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同学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同学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教学例9时,通过让同学观察考虑206接近哪个整百数.由于数字比较简单同学容易说出206接近200,情绪自然很高,老师接着出示314,325,336,347这几个数让同学充沛讨论.使同学自身悟出“四舍”的方法,至于“五入”同学自然是自身获取.在教师引导下,同学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掌握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同学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这是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关键.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材说明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采用直观描述的方法引出近似数的概念,使同学初步认识到近似数是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然后通过例10,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而告诉同学这种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完成例10后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五第1~3题。
2.有关近似数的概念,同学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例子,或再加一些与同学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这样做描述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同学了解了近似数的用处,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例10时,可以先让同学观察考虑206接近哪个整百数。由于数字比较简单,同学很容易说出206接近200。然后,教师问一问同学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把206变一变,变成216、226、236、246怎么求它们的近似数呢?引起同学的考虑。之后,教师告诉同学,要求这些三位数的近似数,就看它们十位数是不是满5,假如不满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舍去,改写成0,就求出了它们的近似数。教师写出“206≈200”,并告诉同学“≈”叫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接着让同学观察284接近哪个整百数。同学可能受前面的影响也说284约等于200。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刚才举的数都是十位上不满5的数,而284十位上的数满5了吗?284超越了250,更接近300,所以假如十位上的数满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要向百位进1。这样求出这个数的近似数。284的近似数是300,写作284≈300,读作284约等于300。
4.在学过以上两种情况后,让同学对比一下两种情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做“做一做”中的习题。第1题,可以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2题,在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同学类推到求四位数的近似数。
5.结合例题和练习引导同学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要协助同学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
(2)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要看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来决定“舍”还是“入”。假如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不满5(也就是4或3、2、1、0),就把尾数都舍去;假如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满5(也就是5或6、7、8、9),把尾数略去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估算
教材说明
在同学初步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例11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以和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与原义务教育教材强调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这种固定的方法不同,此次修订的教材更强调估算是一种思想,使同学理解估算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更重视培养同学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所需要的估算精度不同,以和思维习惯存在个体差别,不同的人采取的估算战略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估算的战略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利用四舍五入法先求出一个因数的近似数,再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只是其中的一种估算方法。
例11,提供了两种估算的方法:小方是先求出一个因数的近似数,再和另一个因数相乘;而小亮是用口算乘法和加法估算来进行比较的。虽然两人采取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但都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学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一些估算的战略。接下来,教材进一步提出问题,问同学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够不够,鼓励同学采用自身的估算战略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11,完成“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五第5~9题。
2?乘法估算问题,同学没有接触过。教师可依照课本说明其用处,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先补充一些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事物,不需要说出或算出它们的准确数,只要估算就够了。如每袋饼干1元8角,妈妈要买5袋饼干,带多少钱合适呢?只要大概估计一下,“每袋1元8角,接近2元,买5袋带10元钱就够了。”像这样估计一下大致数,不必算出准确的零头数,就是估算。估算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工厂计划总产量,学校计划招生人数等。
3?教学例11时,可以先提问同学:题目中问“王老师带的钱够吗”是什么意思?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指出,要知道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只要估算出买3个篮球大约需要多少钱就行了。怎样进行乘法的估算呢?引导同学回忆老师一开始举的生活实例,妈妈在估算买5袋饼干带多少钱时,是怎么估算的。可以先让同学仿照这个例子估算一下,然后鼓励同学发散思维,探究一下还有什么别的估算方法。等同学完成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估算方法,看是不是都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最后,让同学比较教材上的两种估算方法,引导同学总结出:小方是先求出58的近似数60,然后用60和3相乘,利用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出买3个篮球大约需要180元,并且因为58<60,所以实际需要的钱数比180元少,王老师带200元当然够了。而小亮是先分别口算出58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与3相乘的积,在相加的时候运用加法估算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教师可以向同学说明:在估算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你自身的思维习惯,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4?最后,可以让同学计算一下准确的结果,看和估算的结果相差多少。但有一点要让同学明确:不是说估算结果和准确结果相差得越少,这种估算方法就越好。然后,再让同学估算一下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够不够,估算时同样可以运用不同的战略。
5?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0*题,可以先分别求出三天售米数的近似数,430≈400,380≈400,407≈400。求大约售出的千克数,可以把这三个近似数相加,即400+400+400=1200(千克),或直接用乘法,400×3=1200(千克)。
练习五最后的考虑题。第(1)题可先填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因为已知第二个因数个位是“6”,又知两数相乘积的末尾是0,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相乘,积的个位是“5”,因此第一个因数个位上只能填“5”,从而推出第一个局部积的十位上填“7”;由于第一个局部积千位上的数字是1,因此第一个因数百位上只能填“2”。填第二个局部积时,第二个因数十位上什么数与5相乘积的末尾是5呢?可能性有好几种,但要兼顾到最后积的千位是8,因此第二个因数十位上只能填“3”。其他的方框里很容易算出来。教学时,让同学独立填,填完以后,最好找同学试着分析推理,有困难的给予协助。
  2 4 5
×  3 6
1 4 7 0
7 3 5
8 8 2 0
第(2)题怎样选突破口呢?从第二个局部积着手分析。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是“9”,9与第一个因数个位数相乘时,积的末尾数字是4,可以确定第一个因数个位上应填“6”,9与第一个因数十位数相乘时,积的最高位是6,十位上应填“7”。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应填几呢?有两种可能,即“3”或“8”,从第一个局部积的百位上的数字6,可以断定应填“8”。其他方框填什么数很容易看出来。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