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 现在天气特别闷,虽然是早上,孩子们还是无精打采的.我夹着课本从一班教室走出来,长长地吁了口气,终于上完了!----一节”波澜不惊”的课:从知识整理到练习,没有多少思维撞击的火花, 平平淡淡的.有些孩子甚至歪着脑袋,看样子似乎在想:上过的,这么简单,有什么好细想的?是啊,或许复习课就是这样枯燥,尤其在夏天.
铃声又响了,我整顿一下精神,走进二班的教室.可能是受了天气影响,师生问好,分贝大不如常.但是,上课过程中一个意外的转折,使课堂气氛如夏日般热烈.
教学片段: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重点研究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生2:还有圆和圆环.
(这时,生3轻轻在下面嘀咕:"这些还不简单."有学生附和:"就是!"听到后,我改变教案,换了一种复习形式.)
师:关于这些知识,谁敢站起来说:“随便你们问什么,我都能答出来”。谁又能提出问题?争取能问倒他!
(学生跃跃欲试.首先请了举手的生3,生3信心十足地站起来.)
生4: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
(显然,问题比较简单,难不倒生3)
生5接着发问: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生3想了想.)
生3:就是将两个面积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没等他说完,学生们就喊:不对,不对!)
师:怎么不对了?谁来说说看.
生6:面积一样的三角形是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比如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和底是12厘米,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生7:应该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感叹了一句:"哦,对哦!"心服口服地坐下去,他和其他几个刚才还在嘀咕简单的学生开始认真地听了.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看来啊,数学语言不仅要求简洁而且要求准确.我们在表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还有谁愿意接受挑战?
(成绩一般的生7怯生生地站了起来,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8: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7;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还有圆和圆环.
生9:我有补充,我们要说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却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考虑得很全面.
生10:我知道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虽然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学生听不懂中心对称图形)
师:你能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10:我是从表哥的书上看来的,中心对称图形指的是......
生11(成绩较差,非常激动地站起来提问):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比是1:3.....
学生们:题目错啦.这是小圆比大圆.
师(笑):不要太激动,再想想,继续!
生11(平静了一下);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比是3:1,那么直径比,周长比,面积比各是多少?
师:问题提得很好!
生7:直径比是3:1,周长比也是3:1,面积比是,是3:1.
生12:面积比应该是9:1.可以是数值代入法或者用公式.
(有学生窃窃私语:这可是基本题啊.生7有点不好意思)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复习旧知和常见题型的同时,又分享了课外学到的知识,热烈的气氛洋溢着思维的芳香.
反思:
同一天,同一内容的一堂课在两个班级上出了截然不同的气氛和效果.一班,我按常规上法,先是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再练习.学生兴致不高.2班我将知识整理和练习相结合,采取学生答辩的形式,激活课堂,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课后我对数学课堂中答辩的形式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这里学生的答辩与我们经常说的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的单一形式容易造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学生与学生的答辩或者辩论是学生倾听,讨论,交流,辨别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显然,答辩的形式是受学生欢迎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班沉闷的气氛说明学生对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不太喜欢.二班学生的活跃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学生喜欢新的比如答辩的交流学习形式.新课标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式的语言交流、情感外溢以及行为的展示都是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强调弘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思维潜力、培植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而答辩是人们交流时经常用到的方式,答辩的过程能很好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如果这节课的这一内容单单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学生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知道,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有主动发展的内在需求,只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一切从他们的发展出发,他们的潜质就会充分外溢并发挥到极致。
作为教师,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旁观者,应该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自我辩解的情境,去答辩去争论.因为学生获得信息的形式大多是靠他们看到、听到的。在课堂中采用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在课堂中,当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进入辩解的情境。教学情节要高潮迭起,才能让学生精彩纷呈,通过辩论,使学生的意见统一,达到教学的目的。
当然,我们也会担心,热闹的答辩形式会不会只是锻炼了一部分成绩中上并且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学生呢?据调查证明:30%的学生能记得课堂上听到的东西的75%;40%的学生记得读到或看到的75%;而15%的人通过触觉获得知识;另外15%的人通过活动参与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吸收信息的方式存在明显个别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较多的以听、看、读等静态方式进行,往往不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学习,极易使动觉和触觉学习者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而答辩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回答,辩论过程中摆出理由,你可以讲,可以板演,也可以举例,可以独立思考,可以群策群力,也可以向老师求助.更多的人得到了锻炼,如果说能力弱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那么教师就应积极鼓励他们,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当然,我始终认为,学习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的课堂需要减少教师单一讲授的形式,多加入答辩、讨论等新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而他们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