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 |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
数学思考 |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 |
解决问题 |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 |
情感态度 |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 |
重点 |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 |
难点 |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
活动1 想一想 活动2 说一说 活动3 画一画 活动4 做—做 活动5 练一练 活动6 理一理 | 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 |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活动1] 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 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
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些基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①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 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 |
[活动3] 画一画 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 |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 |
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活动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④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 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
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例3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引导、补充其他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3); (4)“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 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发言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辅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