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参考资料



巴黎的文化气息







走在巴黎街头,除了可体会到巴黎城市的繁华,更可以感受到巴黎处处充满艺术文化气息,除了数不尽的美术馆、公园绿地和文化中心,里面典藏着无数的文化瑰宝,街道整齐划一,建筑典雅和谐,该赞叹的是当初规划这座都市的眼光与魄力,以及后代子孙保留历史艺术的精神与努力。

巴黎历经罗马时期、黑暗时期、中古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启蒙时期、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第二帝国时期、第三共和国时期、戴高乐第五共和国时期,除了革命、战争与瘟疫,历代君王或总统都能致力于文化艺术建筑之建立与保存,所以才能够孕育出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优雅都市。

巴黎让人惊叹的并不是它的香艳和时尚,而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文化魅力。难怪徐志摩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也曾把巴黎称为真正的“巴比伦”。这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让全世界为之着迷,让艺术家、文学家和众多的哲学家为之倾倒?这是每一个没有到过巴黎的人自然形成的疑问。然而,无论你的想象力如何丰富,一脚踏进巴黎,你就会被它的文化魅力所震慑,因为你会发现你的文化想象远远不能赶上巴黎的文化存在。巴黎需要慢慢品味,走马观花是不行的。

巴黎的文化魅力在于它高度的文化自觉。巴黎是全世界公认历史遗存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和艺术圣殿。在它的城区几乎看不见现代建筑,受到保护的三千多座建筑至今都在使用,而每一座建筑都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一幅油画或一部乐章,它的安详矗立是在用自己的文化坚守抵抗着历史的风雨沧桑。

今天巴黎的胜景是世代法国人心血的结晶,是法国人民重视和保护历史的结果。其中,巴黎人把城市当艺术来保护、当博物馆来经营是一条难得的重要经验。巴黎的历史建筑由文化部来统一管理,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正因如此,巴黎才会如此完好地保存着每一栋古老建筑,定期修缮和洗刷美容。


埃菲尔铁塔







  建成于1889年,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设计的,高320多米。据说,打造18000个钢制构件和数百万个铆钉的900吨钢铁都是战争时代的武器融化而成的。在设计师埃菲尔的指挥下,300名工人日夜不停地奋战了26个月,终于提前竣工,无一伤亡事故,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但工程一开始就遭到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上流社会认为这个丑东西“割破了巴黎优美的天空”,一批有名望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掀起了一场“反对300米运动”。虽然铁塔建成后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高、规模最大、最富创意的建筑,埃菲尔也赢得了“钢铁魔术师”的美名,但“铁片和钉子组成的难看的柱子”“使人目眩的、可笑的、黑色怪异的大烟囱”等大串刺耳的评论一直没有停息。只有埃菲尔坚信它的价值。1889年3月31日,埃菲尔亲自将国旗插到铁塔顶上,为“法兰西国旗是世界上唯一一面有300米高旗杆的国旗”而无比自豪。如今,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象征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游览点之一。  
巴黎的旧书摊







巴黎是世界旧书经营的“都会”。从城里具有悠久历史的拉丁区到圣米歇尔广场,一路会遇到很多旧书店。此外,塞纳河畔绵延数千米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西岱岛一带沿河摆设的旧书摊是巴黎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些简朴的、却又是色彩斑斓的旧书摊,一个连着一个,恰似两条长龙,蜿蜒在塞纳河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批又一批人,从旧书堆里寻找法国过去的岁月,领略法兰西文化的另一番魅力。

每天清晨,摊主掏出钥匙把暗绿色的铁皮匣子一一打开,书摊便算开始营业。黄昏之后,夜色渐浓时,主人们又把摊开的书籍收拢起来,在铁皮匣子里一一码好,然后再加上一把普普通通的锁,便可扬长而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种非常单调而又毫无新意的一幕幕在塞纳河边上演了几百年。

巴黎的咖啡馆







如同中国人喜爱品茶,法国人特别钟情喝咖啡。20世纪初叶,法国国内稳定,国外也无用兵大事,社会一片祥和。从此,文风兴起,百家争鸣,在闲中喝杯咖啡渐成风气。文坛有人把这个时代比喻为“咖啡文化时代”。因此,在法国咖啡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食品,而是一种文化,这种自法国“祥和时代”而兴起的咖啡文化,逐渐成为多元璀璨的法国文化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巴黎则将咖啡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咖啡文化映射着巴黎的社会变迁、艺术和人文思想。谈到咖啡,就不能不提到塞纳河左岸,它早已成为时尚的同意语,而位于左岸的圣·日尔曼·德·普莱广场周围的咖啡馆更是时尚中的先锋。广场一带是巴黎唯一见证了不同文学艺术流派交织发展的街区,这里曾经是人们可以自由发表各自观点和言论的实验场,20世纪人文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使得该地区举世闻名。其中以紧邻它的三家名闻遐迩的百年老店──花神咖啡馆、双偶咖啡馆和利普咖啡酒馆,自开业以来就是法国文学艺术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公众人物经常光顾的地方,巴黎市区不大,却有着几千家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几乎巴黎的任何一个街角都会见到一家咖啡馆,而且家家各有特色。

现在,巴黎人喝咖啡似乎并不在乎咖啡本身的味道,而是讲究喝咖啡时的话题、氛围和心情。喝咖啡的地点既可以选在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左岸咖啡馆里,也可以设在塞纳河畔的人造海滩旁,甚至是在高耸云端的埃菲尔铁塔上,即便是坐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街口的露天咖啡座上,也可以一边啜饮着自己喜欢的咖啡,一边闲适地欣赏四周流动的风光。很难想象,街面上没有咖啡座,巴黎会是怎样的。

醇香味苦的咖啡见证了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曾为巴黎增添了骄傲的色彩,而如今浪漫花都的咖啡香更飘漫着浓浓的文学艺术气息。

哲学和艺术并存的巴黎20世纪的巴黎,在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的沉思、讨论,或慷慨激昂中,孕育出了令世人惊叹的灵感,这种灵感汇成了历史的辉煌。那种辉煌仿佛充溢在空气中,从一间间精致可爱的咖啡屋,从塞纳河拱形桥下的潺潺流水中,从雕刻着巴黎艺术史的各色建筑物的墙壁上,丝丝缕缕,不可抗拒地向人们袭来。

巴黎人在文化上的宽容,能够容纳异端,能够欣赏另类,能够冲出价值习惯的形态屹然独立,无形中伸展了巴黎人的文化想象,拓展了心灵感受世界的空间,形成了一种精神的境界,从而也使巴黎成为各国艺术家的“麦加”。20世纪以来,包括美国的众多作家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都曾在这里栖居,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些艺术家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印在了塞纳河左岸,让瞬间的思绪化作了永恒,巴黎给了他们博大的艺术宽容,而他们把灵感,把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留给了巴黎。

正是由于巴黎有着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塞纳河左岸孕育了一批风格各异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思想对政治、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与法制启蒙,催发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捣毁了牢狱般的封建体制,使世界出现了民主与法制的曙光,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统治。

在巴黎,每一个咖啡馆里可能就有哲学家,《巴黎的天空下》这首歌中唱到:“巴黎的天空下,坐着一位哲学家、两位乐师和一群看热闹的流浪汉,四方游客云集,他们在海阔天空地神聊。”从启蒙运动开始,政治家、哲学家在咖啡馆里讨论哲学已成为巴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代著名哲学家萨特、雷蒙·阿隆、加缪、海洛 ·庞蒂等都经常在咖啡馆里主持哲学沙龙,这真是令人神往的精神王国。当代巴黎又产生过一批灿若群星的哲学家。他们想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来认识世界,来找出更多的理解和意义的可能。这就是文化的巴黎,是哲学和艺术并存的巴黎。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法国 20世纪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场所,与卢浮宫、奥塞博物馆共同穿起法国文化发展史的清晰脉络。

大厦本身就是一件 20世纪的艺术杰作: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外墙布满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架,使整个建筑物像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工地盘踞在巴黎典雅秀美的古建筑群中,显得突兀而怪异。结构上,以大胆革新的手法将这个超时代的庞然大物安置在巴黎众多古老建筑物中,以外露的支架结构、透明的管道外壁为强调的重点,让建筑物保有随时可加建、增长的灵活性,以应付一切不可预知的变化。这个看上去乱糟糟的建筑自有它的规律:蓝色代表空调,绿色代表水管,黄色代表电路系统,红色代表电梯和扶梯。

和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一样,1969年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巴黎一片哗然,但巴黎人最后还是接受了它和它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门前的空场地呈坡形,可容纳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及露天表演。这里是一个活跃的情报、娱乐及文化的中心,一个包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展览演出以及其他种种最现代化表现手段的中心,一个属于专家、游客以及附近社区民众的快乐中心。


奥塞博物馆







经历了从宫殿到火车站、从火车站到博物馆的演变过程。19世纪时,这里是审计法院和行政学院办公的“奥塞宫”所在地。巴黎公社的大火使之付之一炬。1897年被一家铁路公司买下建造火车站。1900年7月火车站开幕后,成为世界各地火车站的榜样。1939年长途交通被舍弃后,曾一度作为拍卖厅和戏剧演出场地。1977年,总统德斯坦提议将其改为展示 19世纪艺术品的美术馆,正可以填补卢浮宫和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之间的历史空隙。意大利建筑师奥伦蒂成功地保留了原来的格局、石柱、拱梁、墙面、玻璃屋顶和花格天花板,观众可在跨度为 40米的拱型火车站大厅堂里的自然光下欣赏艺术品。

奥塞博物馆的收藏将19世纪中叶以及20世纪初期的艺术发扬光大,许多印象派大师耳熟能详的作品汇集于此,如莫奈、凡高、雷诺阿、米勒、德加的名作。馆内展品涵盖了一个特别密集而兴盛的时期,不仅展示绘画、雕塑、装饰艺术,以及平面艺术领域的艺术创作,也展出其他的视觉艺术,如电影、广告等。

卢浮宫







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坐落在塞纳河的右岸。曾以堡垒、军火库、监狱、王室国库和档案馆,以及皇宫等身份出现,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王宫。1190年,奥古斯特二世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用以存放王室的档案、珍宝和战俘。

16世纪中叶,国王弗郎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重建了卢浮宫,使其成为巴黎第一个文

艺复兴式建筑。他将美术珍品收藏于此,《蒙娜丽莎》就是这个时候购进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在位几十年间,将卢浮宫修建得光彩夺目。1793年,卢浮宫变成正式的国立博物馆,新政权颁布法令,把这座象征君主权力的封建领地变成民主的“共和国博物馆”,专门收藏艺术珍品,供民众观赏。拿破仑一世远征时,把许多国家的宝贵艺术精品和其他战利品收进卢浮宫,其中包括意大利、埃及、土耳其和罗马教皇收藏的绘画和雕刻等稀世珍宝。20世纪 80年代,巴黎政府修整卢浮宫,在广场上增加了四座全玻璃结构的金字塔建筑,玻璃随光线变化反射出迷人的光彩,与古老的卢浮宫相映生辉。

卢浮宫藏有 40多万件艺术珍品,尤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万宝之宫”。最著名的“宫中三宝”,一是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二是无头断臂、双翅振飞的自由(胜利)女神雕像,它是古希腊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三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