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选登


《地球的运动》探究教学设计

瞿道峰 李大明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2~3个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
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湖北省十堰市第六中学)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蒋梅仙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些都是与地理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短文。不仅这篇课文,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师觉得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服务其他学科。
  
二、联系生活,研读教材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过渡:学习其他学科离不开地理,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地理。

读一则“关于海啸的报道”。问:这则报道给你什么启发?

1.将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分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发言人,可以有变化)请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如买房选址、出门旅游、房屋建造、四季变化、地震、海啸的发生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投影:(书上的四幅图)
  
1.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2.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3.请同学介绍旅游景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有什么不同。(可以举南方与北方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学习地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请同学们看p3巴比伦介绍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

提问:这段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投影:“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请学生谈谈想法。
  
教师总结: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我们也要综观全局,要用综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概括,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浅谈收获,培养兴趣

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从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资料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步骤:

1.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2.汇总搜集的资料;

3.同学之间交流资料;

4.汇总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资料;

5.根据汇总事实材料,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记录下来。

(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杨国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相同点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臧村中学)

地图上的方向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你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毛主席是在哪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吗?我听说天安门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天安门?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天安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
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接着教师讲解如何判断图上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通过数值由上向下递减的规律,确定在此图上赤道应标在上面还是下面,从而确定为北纬,用同样方法确定经线为东经。
③标注X、Y、Z三点的四个方位,确定三点的位置关系。
师:无论哪种地图,在实际应用时都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这样地图上的方向就与实际方向一致了。可问题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办?如何找到“北”?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谁有在野外辨别方向的经验或者是书本上介绍的经验也可以,请大家来谈谈。
在这里我设计了学生抢答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用北极星确定方向;(2)在白天利用太阳确定方向;(3)白天观察树木确定方向;(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5)利用果实先红的一面确定方向;利用雪地里,朝阳面雪融化快的现象定方向。
之后,课件展示在野外辨方向的图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好多辨别方向的方法,那你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活动一:
某日,你和同学正在玩耍,一位司机路过问到二厂怎么走,你手边正好有一幅平面图,你能告诉司机怎么走吗?
你能确定小河的流向吗?
活动二: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方向。
活动三:在极点俯瞰图上判别方向。师: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当一个人站在南极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当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时,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指向南方。
下面请同学以前后桌为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要这样定方向?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球仪的摆放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把从地球仪上切下来的一部分水平放置时,即成为某一区域的区域地图,图的上方离北极点近,图的下方离南极点近,即“上北下南”。接着我们轻轻地拨动放在桌子上的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这时看地球的运动是从左(西)向右(东)转动,因此地图上的方向自然就是“左西右东”了。  

《地球仪和经纬网》说课设计

厦门市翔安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教研中心 郑明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仪与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3.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⑴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5.教材处理
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人教版与湘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学生的座位、经纬网模型,并引入杨利伟在太空中所拍摄的地球录像等,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比较探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精心设计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游戏、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强化学生在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表格法: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便于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3.游戏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发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
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课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突破学习难点。
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中国政府决定向印度等受灾国提供总金额为2163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05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总结:
利用毛线、作物的秸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同学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制作中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深化。
纬线和经线填充表格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数量特征



班级座位表及相应的经纬度

激发兴趣,走进地理

──7年级地理《序言》的教学

河北省唐山市第75中学 钟万书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工具】内容丰富的CAI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教学后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探究式教学案例
河北省唐山市第75中学 钟万书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  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 自制课件 学生用地球仪 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2)白昼时间长短:看各地所在纬线位于昼夜半球的弧度比例,昼弧比例大则昼长,夜弧比例大则夜长。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9.小结: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其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所以获得太阳热量最多,气温也就最高,冬季相反;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四季变化就这样形成的!
10.练习(略)。
11.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那不同地区同一时间获得太阳热量的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去探究。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