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是直观到抽象的桥梁 —《多位数乘一位数》观课报告


我是在“议益生慧”这个环节,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进行观察的。
第一次的课堂观察:在“议益生慧”环节,牛老师把例题做了改动,自己设计了一个情节引出了例题,一排有10人,有4排,列式是10×4,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学生有说4个10相加的,有说10个4相加的,有说先算1×4,再把0添上。最后这个学生其实是理解算理,但是没有表述清楚,牛老师就引导学生说1个十乘4就是4个十,就是40,但是学生还是说不出来。我看了教材上的例题,算式是20×3,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对比了教材的例题和牛老师设计的例题,反思了学生为什么一直说不清算理,牛老师设计的例题正好是个特例,10×4,学生很容易理解是4个十,所以就不太会想到1个十乘4。
第二次课堂观察:教师在“议益生慧”环节,放弃了第一次自己设计的例题,重新回到教材。在例题教学中,加入了摆小棒,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但是老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而是带领学生一起摆小棒,摆了例题就放下没有再用过小棒。老师教学完20×3的例题后,紧接着提出了200×3、2000×3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0前边的2和3乘,再添上0”,然后老师就引导学生按照例题的格式“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去说算理。感觉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算理,是因为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说的太少,学生并没有接受这种方法,所以在后边的教学中,学生依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教师有些强迫学生用老师的想法去说。
第三次的课堂观察:教学20×3时,老师让学生自己操作摆小棒,并请一名学生演示,看着自己摆的小棒说算理,借助实物,学生很清晰的表达出了算理。然后让学生看着小棒同桌互相说一说,加深了理解。后边教学200×3、2000×3,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很快说出了算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作出评价,树立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方向。
对比三次课堂观察,第一次的老师说,学生看,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和理解不统一,有的学生总是说的不规范不准确;第二次调整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刚操作完,学生似乎对算理有了理解,但是由于印象不深刻,到练习中,就忘的差不多了,又回到了最初;最后一次,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入,而且印象深刻。算理到算法,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算理时离不开直观的操作,从直观过渡到抽象,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老师的有效提问和引导。三次课堂很明显的发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变化。
有效提问是直观到抽象的桥梁
——《多位数乘一位数》观课报告
荆赛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