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 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应用 5、练一练www.xkb1.com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6、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7、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8、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9、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新课标第一网 成反比例的量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xkb1.com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断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2)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