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之中见精彩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育设想: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简单的分数计算》一课的知识目标。而同分母加减法的实质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分子的整数运算,是从整数到分数的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分数有单位吗?对于单位学生并不陌生,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计量单位,同样的分数也有单位,《简单的分数计算》一课的内容安排着眼于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把若干个相同的分数单位的分数相加与有关的知识串联,激活原有的认知基础,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 + = 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现在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情景,要搞的很新颖,却忽略原本数学的数学味,甚至偏离了数学的精神都浑然不知。有些“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在追求所谓个性张扬,热闹的背后,总给人有肤浅、浮躁的感觉。课越来越难上。究竟一堂怎样的课为精彩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到底有多少呢,作为教师应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籍此展开教学在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高涨,思维状态才会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是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分数,拿起一张白纸,对折,问学生你看到了分数了吗?学生说: ,接着出示蛋糕图,问学生,你看到分数了吗?学生回答,看到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找找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存在分数。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学具,画一画、折一折的形式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充分利用学生创造的分数,进行教学。接下去是我对《分数的简单计算》的一些实践和看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
案例片断:
一、谈话导入
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我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看,这张白纸上就有分数,对折,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我看到了,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
师:出示蛋糕图,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我看到了,我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我看到了,我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二份就是
生:我看到了,我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二份就是
生:我看到了,我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二份就是
师:,也就是1
师:那现在你来找找生活中哪里有分数?
生:吃西瓜时,有分数,我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取两份就是,三份就是,……
生:吃月饼时,有分数,我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取两份就是,三份就是,……
生:吃苹果时有分数,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看到黑板上的, 与 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比大。
生2: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
……
师: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
生:可以,是
生: + =
师:是吗?我们给它们打个问号,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片去验证验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比如把西瓜平均分成八份,先吃掉3份,就是它的,又吃掉了2份,就是,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 + =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
是3块,是2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 + =
师:3块是几个,2块是几个?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是
师:不错,同学们非常好的解决了问题,那么,像这样的分数加法,另外的你会算吗?如 +
+
师: + = 怎样想的呢?
生:,里面有5个, 里面有2个合起来是7个,是。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一道算式中,分母都一样。
生:在算的时候,只要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师:是呀,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生: +=
+ =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刚刚我们解决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接下来看看可不可以相减呢? - = 对吗?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一个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再从3份里去掉2份,就是它的 - = ,所以 - =
……
师: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看1- =?
生:1就是, - =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生:分数的简单计算。
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1、注重预设,更应注重“动态生成”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预设,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偏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利用自己发现的分数解决问题。
2、放弃经典,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将一些所谓的“经典”练习、“经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还自以为效果很好,其实不然。《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与天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却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胃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少一些“经典”,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去动脑思考。这里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学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动手画、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就会有机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而且创新往往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3、创设“问题”,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
我们设计学习活动,加工改造教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创设问题——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引发新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做,这里我制造了问题:“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将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随机取出生活实例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一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5、制造“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说出 + = 时 ,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没有作答,教师便提出:我认为 + = ,你们说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又如在学生提出+=时,同学有意见,提出应该得。针对再一次的矛盾冲突,教师并不回避而是面对未学的假分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说出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吗?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