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志们:
质量建设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质量提升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十八大以来,在厅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上下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办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主题和“三大基地”建设主线,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砥砺奋进、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全面推进专业优化、课程优化、管理优化、人才优化“四个优化”战略,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号召,确立了“奋力创新,再创辉煌”目标,加强全面质量建设,开展补弱补短补差工作,努力促进办学质量的系统提升;我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和省厅局作出的创建“两个学院”的决策,适时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的全面改革,先后出台了人力资源提升优化、专业建设与创新、科研引领提升、司法行政培训拓展“四大行动计划”,明确了在“理念、专业、师资、科研、治理、文化”六个方面争取一流的目标,相继开展了“迎评年”、“改革年”、“内涵建设年”、“教学质量提升年”等系列活动,先后通过了省教育厅视导专家组关于“教学规范管理”的评估检查,建成了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一个,成立了“xx省司法行政学院”,完成了创建高职学院的调研论证,省教育厅同意并向教育部备案将我校纳入xx省“十三五”高职设置规划。同时,质量提升的支撑力量不断增强,先后从监狱系统选调20名民警充实师资力量,警务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民警培训接待中心装饰改造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省厅局在江北桥林开辟新校区的战略决策顺利通过省发改委的立项批复,并完成初步设计任务等等。这一系列质量建设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都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质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根基。
“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前,我校高职创建站到了关键的时间节点,省教育厅已经初步确定近期将对我校高职挂筹开展调研检查评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越接近目标面临的任务越是艰巨。省教育厅高职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方案,就是全面检验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标尺。我们能否实现现有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向现代质量治理模式的转型,我们能否建立起符合社会各界共识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能否顺利通过高职挂筹调研检查评估,能否尽快迈进全国一流司法警官高职院校的行列,这些都是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已经对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安排。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动员大会,标志着正式拉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帷幕。为了切实推进未来学校质量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增强担当意识,充分认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回顾我校质量保证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走过了从质量控制到质量管理两个阶段,现在迎来了“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共”(共创、共治、共享)的质量治理时代。现在,我们启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正是应对创建挑战、推进质量治理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
推进现代质量治理,需要我们把发挥优势、发扬成绩与自找差距、弥补不足结合起来,理清思路,勇于担当,不断增强质量保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目前,我校质量建设主要还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质量保证建设持续推动,主体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学校的质量保证建设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推动,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被动地服从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将回顾总结、外部评估与督导的脉冲式激励当成管理常态。在“管办评分离”的时代背景下,还没有从内部治理的角度建立学校自身常态化的质量持续诊改机制。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突出表现在对“教”的过程管理,而对学生“学”的过程体现不足,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质量责任主体重视不到位。同时,认为抓质量只是教学部门的事的认识还广泛存在。
二是质量管理作用得到发挥,体系性与标准化有待提高。现有的质量管理更多的是依据各个管理和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发挥各自的功能,将质量保证和提升零散地分布在管理的各个阶段、环节和活动之中,缺乏完整且系统性的质量保证体系整体架构,难以形成长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从质量生成的过程来看,全员质量意识和师生质量主体意识不是很强,教学管理和业务部门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多些,质量保证的全员性“目标、标准、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与补充。零打碎敲,抓到哪里干到哪里,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样的工作推进方式往往事倍功半。
三是质量诊改实现线上操作,数据平台智能化有待完善。近年来,学校信息化数据平台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数据的有效利用还处于粗放的起步阶段,用于质量分析的数据多为阶段性静态数据,缺乏过程控制中动态、实时信息,无法实现质量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反馈与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强对网上事务大厅和其他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类过程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分析使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在诊改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形成相对科学规范的、持续创新的、智能化提升的、常态化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与监测机制。
四是质量分析促进问题整改,溯源性原因剖析有待深入。长期以来,我们将质量分析的重心放在质量监控上,通过听课、评教与评学、日常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发现质量问题,通过定向信息反馈单、质量月报等形式反馈质量信息。而我们对质量改进的跟踪与分析工作开展还不够,尤其是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排查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下的功夫还不深,没有从计划、制度、管理等方面查找深层次的原因,质量分析结论对改革与创新的影响有限,螺旋上升的整体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为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义,凝聚共识,践行担当。
(一)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关乎高职学院创建的成败。省教育厅新发布的《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7﹞20号)指出, “十三五”期间,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都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同时,要求“新建高职院校须通过高职人才培养合格评估后方可申请诊改工作省级抽样复核”。可见,我校质量保证体系不仅要经受高职挂筹的考验,而且挂筹后必须在2-3年内通过省级复核检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历史契机,抢前抓早,不骛虚声,用检查的要求审视诊改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研究诊改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诊改工作。
(二)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是推动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教育部近年来也密集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等文件。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加快更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充分发挥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诊改机制,主动适应行业转型、经济社会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是完善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我校现有的质量管理体制还没有通过顶层设计、持续推动,建立起符合实际和办学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很多工作的体系性不强、执行力不够。诊改工作的开展,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理顺管理关系,夯实质量责任,制定质量目标,建立工作标准,完善制度规范,打造信息化平台,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现代质量治理机制,以实现变少数人关注为人人是质量保证主体,让师生员工人人都自觉融入质量建设的行动之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工作与质量保证的同步进行;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让诊改成为各项工作的组成环节;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让信息化平台成为质量保证的支撑,从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把握发展站位,统筹谋划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新起点、新标准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精心施工。我们一定要以各级各类关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文件为指导,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方针统领诊改工作全局,以新的质量站位、新的质量思维、新的质量理念全面审核、规划和启动诊改工作。
(一)找准“起点”,打造诊改的双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必须树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标准,打造网络结构、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的目标链和标准链,才能找准诊改的起跑点。第一,要明确目标与标准设立的意义。目标与标准不仅是质量保证的方向,也是质量保证的起点与动力源头。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标准,我们才能找到诊改的依据,才能通过现状与目标的比较来发现问题与偏差,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建标、组织监控、实施(检测、预警、改进)”,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螺旋提升。第二,要明确目标与标准设立的主体。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归根到底要靠全校师生员工来保证和提升。诊改不同于传统评估,“主体”从他方转向了自身,“目的”从证明变为了改进。因此,目标与标准不能靠“闭门造车”制定出来,必须由学校各层面的质量直接创造主体自主树立和设定。第三,要明确目标和标准设立的体系。诊改遵循SMART(明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校“十三规划”总目标,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目标,让他们形成一个目标链。同时,诊改要贯彻“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设置标准时,必须建立与目标链相契合的标准链。例如,专业建设标准,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应当有“底线”标准,各专业则需要根据其在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定位和实际,按照“品牌”“特色”“合格”等不同的目标定位来制定本专业的标准。
(二)培育“螺旋”,夯实诊改的基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而激活这种机制的载体和流程便是培育“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简称“8字螺旋”)。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要正确理解“8字螺旋”。“8字螺旋”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静螺旋是根据戴明循环(PDCA循环)理论建立的由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组成的进路,体现了以人为本、数据说话、持续改进等先进的理念。动螺旋指的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依据信息平台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一般不涉及目标、标准的调整。两个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实施”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缺一不可。第二,要积极培育“8字螺旋”。培育“8字螺旋”涉及每位师生员工,事关工作(学习)方式、流程、形态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找准目标与标准这个起点;二是责任到人,保证一个螺旋自始至终只能是一个主体;三是聚焦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到对过程的监测调控上;四是加快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建设,完善过程数据的采集与信息挖掘,深入推进实时监测、预警、决策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五是营造 “持续良性运行、上下左右联动、自觉改进提升”的动力机制。第三,要认真践行“8字螺旋”。“8字螺旋”以自主设定的目标为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查证服务对象、摸清实际需求、定制质量标准,致力持续改进、追求零缺陷育人;必须加强自我学习与自主创新,以保证组织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同步得到提高。同时,“8字螺旋”的设计强调的是“三全”质量治理,这就要求全校每一层面、每一岗位上的“全员”都必须负起责任、成为主人、参与过程,才能促进 “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最终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三)突出“诊断”,激活诊改的机制 。诊断是改进的出发点,决定改进的质量和效率,诊断强调自我、融入过程、重视研析、追求常态。我们在推行“8字螺旋”机制时,要突出对每项工作实施过程的自我诊断,以此促使各项工作纵横联动、常做常新,学习、创新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一,内部诊断要与外部督导形成 “混合动力”。内部诊断与外部督导都是内部质量持续提升的动力来源,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没有内部诊断这个刺激质量提升的动因,学校就有可能因表面繁荣而不思进取,或因目标缺失而无序乱动,或因随机而动而不能持久。同时,没有督导评估为内容的外部评价,学校就会缺失促进质量提升的外部条件,就会因办学资源不足而难以提高,或因发展意愿不强而停滞不前,或因能力建设困难而得过且过。因此,我们推进诊改工作,不仅需要强化以督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外部评价,形成促进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外部压力;更需要通过诊断完善制度、建构机制、强化激励,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第二,内部诊断要成为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主动力。我们要正确把握内外因辩证关系,突破质量提升一味依赖外部促进的传统思路,改变学校被动应对外部督导评估的状态,强化质量自主保证能力建设,要以诊断激发内生动力、螺旋改进、提升质量来支撑外部的评价和问责;要突破质量提升的传统路径,致力于将质量保障制度的建构、校本专家队伍的打造、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年度质量报告的撰写联为一体,形成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工作整体;要突破质量提升的传统模式,要继续通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要素建设,强化质量持续提升的支撑力量;更要通过常态化周期性进行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建构旨在质量持续提升的自我促进力量。第三,内部诊断要体现质量保证的学校主体地位。诊断充分体现了“我的工作我负责,我的职责我担当”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通过诊断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学校主体地位,促使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回归,让其从制定文件、检查落实、评估效果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使他们通过抽样复核等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升做好服务引导和促进工作。诊断是“8字型螺旋”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发挥诊断的自我激励功能,落实全校各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责任,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步入创新驱动、持续改进的良性轨道,加快常态化诊改制度的建立,加快实现内部管理向“三全”、“三共”质量治理形态的转变。
(四)提升“平台”,突破诊改的瓶颈。学校信息化“平台”改进是突破诊改瓶颈的关键,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我们必须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与拓展适应学校诊改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第一,要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问题。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呈现,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实时查看自己关心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同时,要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第二,要建立移动共享学习平台,破解诊改信息的实时性与共享性问题。自主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自动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行为的过程数据,自动向学生推送每次课的学习报告,向教师和管理者推送课堂质量分析报告,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学期结束自动形成各类课程质量报告、二级单位以及全校的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为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第三,要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校情分析平台,破解诊改依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问题。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事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便捷办理各类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个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也为学校治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三、强化责任落实,全力保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规范化、高效化
为加强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小组下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办公室。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有整体的安排部署和实施步骤,有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全校各部门、各专业科、全体教职工要形成一盘棋,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紧扣时间节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确保诊改时效。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部门会后要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全体人员学习诊改方案与相关文件,深刻领会诊改精神,把握诊改工作的内涵,理解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研读诊改要素和诊断点。希望全体教职员工找准自己在此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明确个人职责。学校将把诊改工作列入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专项奖惩措施,以基本学制、学年和学期为时间坐标进行诊改工作考核,考核结果要和优秀评选、晋级晋职、绩效分配挂钩,促进诊改工作的刚性落实,激励部门、科室和广大教职工参与诊改的积极性。
二要深入诊改,扎实推进。学校质量建设与诊改已经将各专项工作组的工作职责以及诊改文件列举的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的责任作了明确划分。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任务分解表进行总体设计,按照部门职责、服务对象,梳理相关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自我诊断,自行梳理,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完善创新。要尽快成立部门质量保证及诊改工作组,按照方案要求,制订诊改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表,并组织实施。务必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梳理,全过程进行自主诊改,不留死角,不走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不能把政策制度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要切实把工作落到行动上。
三要创新方法,确保实效。各部门要坚持需求导向,从问题入手,对学校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从改进出发,研制对策,创新方式方法,确保诊改工作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发展能力。要坚持以科研为支撑,把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主要文件、各个环节、诊改的主要策略的研究列入到重要的研究课题,以科研支撑诊改,以理论引领实践,切实增强诊改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坚持培育校园质量文化,开展全员培训,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健全制度规范,强化诊改的自律性,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建设透明校园,有效实施民主管理,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开展各类活动,对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以质量标杆引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各位老师,同志们。从注重评估质量等级,转换为依靠院校自身建立保证体系来提高质量,这是学校治理一次质的飞跃。目前,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开始,它涉及各个层面,各项工作,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也可以说是一场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做出承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它需要不断地诊断、完善改进、再诊断再完善再改进,是一个不断诊断改进、持续提升的漫长过程,希望大家发挥攻坚克难、敢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扎实工作、协同工作、研究型工作、创新工作,在“变中求进”、在“进中求新”、在“新中突破”,为实现“高职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