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筝》一课反思

近日,到惠济一中听了王霞老师的《风筝》一课,感触颇深。
一、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
王霞老师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王霞老师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放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末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王霞老师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王霞老师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王霞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她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王老师也觉得十分尴尬。 我也跟着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没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做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风筝》听课体会
    九月二十四日,有幸听了清华附小朱丽玲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风筝》,这节课让我获益匪浅,感触很深。
在朱老师的这节课上,《风筝》是作为绘本来向学生展开的。而这节课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以绘本的形式作为课堂内容进行的。所谓绘本,顾名思义就是有图画有文字、图文并茂。那么,拿绘本来展开课堂教学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朱老师课堂的亮点所在。绘本,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文字教学,让学生冲破密密麻麻的文字束缚,能够在极少的文字和大片的图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抽象的内容更具体化,让学生更具体、深入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
除此之外,朱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在读文字的部分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上,朱老师还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总之听了朱老师的这一节课让我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也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长、宽、高内涵的合格教师。

 
热门教学反思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