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工作室围绕口语交际课展开了研讨,从最初的提出问题到理论上解决问题,再到课堂上实践操作,每一个步骤都是实实在在的,每一次收获都是满满的。
还记得学期初,我们进行的头脑风暴。三个学段组在短时间内提出针对口语交际的困惑,然后整理出来并进行归纳,接下来各组认领自己的问题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解决,最后为大家讲述自己整合的资料并答问,从而集合全体的智慧整理出最后的答案。这一系列的过程很痛苦,每次讨论过后我的脑袋都很晕很沉,但内化之后,内心的满足感十足,感觉自己距离口语交际又近了一点。
理论学习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在课堂上的实践了。伊河路小学的杨晨老师和淮河路小学的董伟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的口语交际课。
杨晨老师的口语交际课题是《以诚待人》从最初的动画视频导入到后来的对“诚”的理解导入,这是第一次巨大的改变。最初的动画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设置合适的问题并引出口语交际中心。但是动画片段的截取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全部播放吧,占的课堂时间太长;片段播放吧,又连接不上了。这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后来,杨老师在大家的建议下彻底换掉了导入的方式,从出示“诚”字,让学生展开联想,理解“诚”字的意义开始导入。两种导入相对比,第一种可能更适合1-3年级的学生,比较直观,问题的提出也是水到渠成。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幼稚;而第二种更适合4-6年级的学生,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从而直接进入教学。这种导入简单直接,更适合高年级教学。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从最初的文字描述7个情境改变为播放学生录制的问题视频设置情境,这是第二次巨大的转变。孩子们很明显地喜欢改变后的情境,学生更愿意站在高处帮助别人,这样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的交际热情,使学生能说、愿说、好说。杨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趣”,学生既得到了说的练习,又充满了快乐。
如果说杨老师的课堂变化大,那么董老师的课堂变化则是天翻地覆的。
董伟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口语交际《“难忘”的第一次》,使我感受到不同性格的老师课堂是不同的。董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男老师,他的课堂从一开始的平铺直叙、徐徐道来到后来的整体情境代入是经过了他多大的努力啊!这节课最大的改变就是董老师情境的设置。最后一次的课堂,董老师费大力气设置了“人生第一次”节目组挑选参赛者这一情境,使学生燃起了说的兴趣,产生了说的愿望。整节课学生比较积极,口语交际也比较精彩。但是课后,董老师很纠结,因为他的性格没有掀起情境中应有的高潮,反而使该情境有些沉闷。这就是说,老师的性格对课堂情境的设置有很大的限制性。老师要多练基本功,突破自我,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性格,不能让自己的性格限制自己的课堂。
最后,我还有一点问题没有解决。通过数次听课,我感觉到学生经过提醒、练习,在说和听时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倾听、表达两个目标的课堂达成没有问题。但是在应对方面问题很大,学生不会和学生交流。学生在评价或交流时总是说:“他……”“希望他……”没有生生之间的交际。遇到这种普遍情况,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面对面交流,不要当“二传手”来帮学生传达。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相关的策略。
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是交流、应对、表达,每一个年段的学生特点不同,所设置的情境就应该不同。学生对情境感兴趣,就会产生说的愿望,口语交际自然生成。而口语交际的课堂必须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会盼着上课,盼着交际。但是,口语交际课堂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又会失去兴趣。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课的课堂必须是变化多端,使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才会想说、愿说、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