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区内的一所小学请卢老师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培训,我前往“蹭课”了。因为,虽然明明知道是第三次聆听,但我深信会有新的收获。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卢老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培训比较集中的会有三场,分别围绕“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也就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今天的培训,讲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叙写”。
首先,卢老师进行了核心内容的讲述。她说,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课标在哪里?文本在哪里?学生在哪里?只有这样,你制定的目标才是课程标准中具体的要求,才会是教材的难点、关键点,才会是学生最需要的核心内容,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些理念落地的时候,老师们最困难的有两点:一是,“绕到教材的背后去,找到文本信息背后的核心,也就是需要创造加工的东西”;二是,在表述上注意“行为动词、行为程度、行为条件、行为主体”四要素的体现,才会对后期的评价、设计有意义,才称得上是“叙写目标”。
接着,卢老师阐述了学习目标制定与叙写是最终要解决“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她的阐述围绕“为什么教?”“谁是学习的主体?”“教什么最有价值?”展开,分别就“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改变老师们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的确是一个“行易知难”的事情,需要老师能明确,“学生,是什么,是他学,老师就提供帮助的人”,教一定要走到学的背后去,为学提供支撑。只有这样,把学习目标定在思维发展上,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才能促进学生心、智、身的发展,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最后,卢老师结合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阐述了学生最想学什么。她说,知识在维度上共分为四种:一是,事实性知识,指的是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整体知识,是教材呈现的,直接记忆的;二是,概念性知识,指类别与分类知识、原理与概括知识、理论模式结构知识;三是,元认知知识,指策略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知识、自我知识;四是,程序性知识,指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具体学科技巧、何时运用程序的知识。
其中,学生最想学哪类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因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它们都属于陈述性知识,还可以称为“符号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整体性知识。”教学的关键抓住两个即可:解释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结构。
而程序性知识,加涅称为智慧技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立在陈述性知识之上,层次从低到高包括知觉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教学的关键是:形成概念间的关系,运用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这是教学的核心。
今天再听,感觉依然有收获。但是我心里清楚,理解容易,操作起来难,在教学实践中去改变更难。那就沉下来,慢慢来。毕竟,教学内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