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了几场报告,觉得收获蛮大。
无论思想境界,治学方法都有不同的进步提高。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有些老师听完后会说“讲的不错,讲的真好”,具体好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王国维的读书学习三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听报告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听思想”;
第二境界“用思想听”;
第三境界“听出自己的思想”。
我们要向权威学习,但是要有判断,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盲从。
今天听了王红顺校长的报告,觉得很精彩,实用性很强,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那课堂绝对高效。但是听的时候我内心却又隐隐的不安,我觉得按他的方式对学生训练的有些过头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学校不是军队孩子不是士兵,他的方法给人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在培优那一块上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他的做法。在课堂上培优他共给出了五个策略:
策略一、当读书老师未喊停时,优等生可只管读,能读几遍读几遍。
策略二、针对一个知识点课堂练习时,老师可设计并要求优等生同类型题多做几道。
策略三、对同一知识点老师可设置套餐加餐加大难度训练。
策略四、生字组词普通生两个,优等生可要求足四个,数学题可让优等生思考一体多解。
策略五、优等生在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上遇到自己已会内容,可不再听讲,自己钻研别的学习内容,即见缝插针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
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培优的方式读书不是多读几遍的问题,而是要求标准可以不一样,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感情,多读反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比多读几遍更重要。策略四让优等生写得快的组词多组几个,这实在是下下策。如果写得快就要多写,试问谁愿意写快?人都是有惰性的,干得快就得多干那肯定会有弊端的,优等生不等于是思想上没有惰性的学生。这种鞭打快牛的培优方法我觉得有待商榷。
教无定法才使教育显得格外美丽,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孩子,哪怕是同一类孩子也不可一种方法简单对待之,所以优秀老师才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