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茶叶,享有名气。xx,原是xx县一个独立的小乡,体制改革后,现在这里有4个村,1330户,5100人。30多年来,茶叶已成为这里的大宗产品,支柱产业。现有茶园面积1.8万亩,年产干茶20万公斤,年销售总收入3800万元,人均7450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占年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900余户。无论在“量”和“质”方面都是改革开放前的200倍,这里已是我县远近闻名的生态茶乡。
xx茶叶为何大发展,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条:首要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路线方针的指引驱动。改革开放前夕,xx的群众在穷困环境中挣扎,穷得叮当响,锅里没有下锅米,床上难得棉被子,缺吃少穿,熬冷挨饿过日子。随即,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广大干群激奋,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艰辛探索,一心一意谋发展,选准了适合xx人民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二是一任接着一任干。1978、1979年,党组织调徐蔚炎和我任xx党政主要负责人。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我们一上任,立即带领一班人,花了两个月时间进村入户调查了解,经过一番探索谋划,克服重重阻力,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了大力开发发展茶叶,在“茶”字上大做文章的决策。30多年来,xx党政换届十多次,从未出现过“张书记来了发展茶,李书记来了发展桑”的朝令夕改现象,广大干群一直坚定信念,意志坚强,一任接着一任干,使xx人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的红利。三是树立了一个好典型。人们进入xx这个茶乡,就不禁想到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幸福茶场,该场负责人江成生,是一位山村农民。多年来,他以发展茶叶产业、振兴一方经济为己任,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潜阳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江成生立足深山创大业。早在80年代初中毕业,在外经过一番闯荡后,于1983年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当时,面对xx茶叶“叶子能包盐,杆子能撑船”这一现状,他思绪万千后,仍然认定这是块“宝藏”,大有开发潜力。于是,1986年对本村50余亩接近荒芜的集体茶山,将近破败的茶场,果断要求承包经营。几十年间,尽管有人在外搞“大钱”,对他也丝毫未受影响,他始终一心一意扑在“茶”上,顽强拼搏,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崇尚科学,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了自己的茶产业,现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场房面积4300平方米,近三年内又上了两条省内先进的半自动化茶叶生产流水线(日产干茶1500公斤)。如今他有高标准茶园面积120亩,年产干茶2000余公斤,年销售收入40余万元,纯收入10多万元。1988年开始培植高产茶园,开发生产名优茶。现在,这里以江成生为主,年产名优茶达1.75万公斤。
这些年来,江成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乡邻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经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传授茶叶生产技术,并牵头联合18家骨干茶场,举办科技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茶农和茶叶生产技术人员上万人次。还无偿给茶农提供良种、肥料、苗木等累计折合资金达30万元,共计带动农户1000多户,为农户创收1000多万元,同时扶持创业带头人200余人。实践证明,江成生是这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受群众拥护,先后当选倪河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xx,在江成生的带动影响下,广大农民科技兴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了企业增效、茶农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xx的“茶”现已上了档次,既有很高的效益,又有很大的知名度,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可或缺的主导产业。
江成生的先进事迹正在古皖大地传为佳话,诸多殊荣随之涌来。1996年,国家幸福工程组委会,将江成生承包的茶场列入全国救助贫困母亲脱贫致富项目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欣然亲笔书写了“xx县幸福茶场”场名,从此声名远播。自2000年以来,幸福茶场和江成生个人,曾受县、市、省级多种表彰、嘉奖。2012年国家农业部授予倪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2016年10月,获“第四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绿茶类金奖”;2018年5月,幸福茶场的天柱剑毫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江成生先后被xx市和xx省认定为“劳动模范”,还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总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xx就没有那么大变化,江成生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