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期校教育教学研讨会讲话材料


暑期教学研讨会,我十几年年来参加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听,不发言。今年我想讲讲我的想法,还准备大讲一下。为什么今年要大讲一下呢?一是校领导真抓实干,估计不会把我的建议看成是挑刺。二是学校今年安排我发言,安排了我就要认真对待;也好像与年龄有关,似乎教龄到了一定年数,比如30年,就觉得自己是“老教师”了,可以唠叨几句。三是今年文科的高考成绩,与以前比大幅度滑坡,让我们文科老师感到很郁闷,很难堪,我希望明年的高考,我们校的文科,能取得好成绩,能彻底扭转2018届这种尴尬的局面。
其实所谓之大讲,主要的观点是两个,我先做个摘要:
紧盯高考,而不是省市质检,质检考只是模拟考;
紧盯总分,而不是单科排名,抓总分才能赢高考。
重点关注学生的总分,关注班级的总成绩,而不是单科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扭转高考复习的乱象:各科争相抢占学生有限的时间。
2018年的高考刚刚过去。在上一个年度,从段长到班主任,到各科老师,体会都是一个字“累”!工作时间大大加长,晚自习值班、下午第四节辅导课、周六补课;一周两考,周日等于阅卷日,彻底没有双休日。还有心累,压力大,每次考试排名,省市质检考试平均分1分之差可能导致名次落后很多名,甚至是十几名。
努力自有回报,我们全体高三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回顾上一年度的高考复习工作,我这里提一些建议。高考总结工作,我想更需要的是纠偏,指出存在的问题,修正我们的复习备考策略,以利于新一届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存在哪些需要修正的问题呢?这个需要比较才能有所醒悟。
我先说说我们上届高三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所有问题的前提,是我们的老师很敬业、很负责,都有职业荣誉感,我们老师也以此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但是有高度敬业的团体成员,不一定有良好的团队合作。问题的有:
各科猛抓,很少考虑整体。而高考看的是总成绩,就学生而言,是总分高不高;就学校而言,是本一多不多,高分有多高。
也许有人会说,各科上去了,总成绩不就好了吗?这只是简单的算术加法。也要做一做减法。学生的时间是一个定值,我们假设学生课余时间是150分钟,2.5小时。文综300分,当作两个150分的科目估算,语数外+文综,就相当于5个150分的科目。平均摊,每个150分的科目,平均时间是30分钟。文综相当于两个150分钟的科目,那么是60分钟,分摊到政史地,每科是20分钟。
现在我们想一想,有的科目的作业,每天都有,1小时甚至2小时都做不完。曾经,不是这一届,有个科目的作业3小时都做不完,不是一天,是经常这样,那位老师还特别严厉,学生不得不先完成这个学科的作业,经常到晚上11点还没做完。
要不要平均分割学生的课余时间呢?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个别学科,少数学科,作业太多了。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比如文综,高三上期及其以前,要适当给语、数、外让路。问题是,高三下期,语、数、外不让路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一个语数外和文综科目协同的问题。
给学生布置作业多的老师,付出也很多。要编制练习,要印制,要检查,要督促,非常辛苦。我们的老师这样负责任,为什么还说我们的复习出了问题呢?因为我们老师考虑的是自己的单科,很少考虑整体。导致最终班级总成绩,文科总成绩上不去。
这就和“剧场效应”类似。本来都坐着看戏,前面有个人站起来看,后面的人要想看清楚,也只得站起来,最后都得站起来,谁坚持坐着,就看不到了。大家都站起来了,看到更多的内容了吗?没有,但是大家都很累。
一个学科猛抓,质检排名当然好。其他老师一看,赶紧也抓。都来抓。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后考试结果不尽人意,还都累,学生更累。
上一届的复习中,就出现了乱象,互相拆台。什么样的情况呢?有些科目,有的科目,不仅仅练习非常多,督促的非常严,甚至老师在班上跟学生讲:我这个科目,你多背一个什么就多一分----不像有的科目,比如地理,你怎么读还是没分。
主科老师不支持文综,文综老师也腔调不一致。地理老师说:文综考试最好的做题顺序是什么呢?就是按照高考试卷的题号顺序,一路往后做。当然是先做我们地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因为地理要求思路清晰。还有,按照顺序做,不会犯大错误,不会在答题卡上,把答案写错地方,不会出现把政治答案写到历史题号下面,导致两题都没分,这会崩溃的。学生认同地理老师的建议。
但历史老师一开口,学生就拿不准到底怎么做最好。历史题在文综卷的最后考,文综考试的麻烦是时间不够,来不及做的就是历史题,所以历史很吃亏。不是不会做,是没时间做。所以历史老师说:最好的答题顺序是先做历史,不难,先把分拿到手,地理最后做,反正先做后做一个样,没分。
所以说,上一届的质检,尤其是省质检,那种偏离高考方向的地理试题,对我们地理复习伤害很大。
毕业典礼,有个节目,是学生上台表演小品,演老师。有个男生是演我,借了我的工作包,我的教鞭,我的小扩音器。他一边走一遍看下面,一边说:“英语作业收起来,英语作业收起来,现在是地理课......同学们,剩下的复习时间不多了,我建议大家‘各科不放松,重点抓文综’”。另一位学生扮演严冰老师,也是涉及到时间的利用,好像是有个时间段某主科老师没来得及占用,严冰老师觉得是“大好时机”,刚好复习物理。
看来文科、理科都存在时间的抢占问题。不过,文综后期的复习异常关键,需要不断的归纳、总结、提高,因此文综后期复习的时间被挤占,影响也最大。
可以说上一届高三文科的复习,主科与综合科抢时间,综合科内也是各打算盘,而且互相拆台。
但授课老师这样说同班级的其他学科,还是很少见的。难道我们的老师意识不到“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吗?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我们学校的导向,是学校层面过于重视单科排名,过于重视省市质检引起的。如果要修正,还得依靠校领导。各校领导都是这样,从一中到十一中......福州各校特别重视省市质检排名,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以前中考是紧接着高考,中招宣传时,高考成绩还没有出来,都是拿省市质检成绩说事。因此福州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福州高考复习工作,对省市质检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高考。省检一般是4月份,省检后,基本上开始放松,一个是老师和学生已经很疲劳,更重要的是思想重视程度的放松----文综、理综的成绩是捆绑式的,考的怎么样也就不太关心了。这种提前一个多月的放松,对福州高考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
现在中考推迟了,高考成绩出来后,中招宣传才密集开始。在中招宣传中,没人再说学校的省市质检成绩如何如何了。因此,我们要修正什么?要准确定位省市质检的作用,尤其是降低对单科成绩排名的重视程度,高度重视的应该是学生的总分、班级的高分段人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地方的情况。
我寒暑假回安徽,接触的亲戚、同学、老同事,基本上都是高中老师,很自然的要谈到高考复习的问题,谈到工作的压力问题。我接触的老师分布在两个地区,都是在安徽教学质量排名前三的地区。
区别是:对质检考试的重视程度。
我跟安徽的同行谈及省市质检排名给我们福州高三老师的压力很大,他们几乎都是一个声音:你不要管就是了,高考考的好,不就行了?!
不重视省市质检单科排名,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很难,教育局会重视,校领导会重视,家长会重视。但是我们可以修正,可以不必和以前那么高度重视,尤其是单科排名。
如果学校过于关注质检排名,质检考试就会干扰我们的复习计划,或者说,我们的复习计划,不得不跟着质检考试走,而不是紧盯高考。我们被迫用短期行为,应对质检考试。而省市质检考试的题目,也并不一定能有效指导我们高考复习,甚至是造成干扰。
比如,我们地理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知识点,以扫清知识点为主,任务很重,时间很紧。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没有进一步提升,训练不够,这时候学生参加高考是不行的。但是质检考试来了,又是特别想猜高考题的那种。我们地理,2015年和2017年,各有一个大题特别难,得分率极低,造成了恐慌。恐慌的表现是上一届的质检题也模仿这种题型,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编制试题,力求新颖,甚至有“‘题’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表现的极致是上届的省质检地理卷,南平地区最早发布成绩,南平一中地理平均分是39分多,福州平均分是38分多,我们十一中是40分出头,这得益于福州阅卷宽松了一点,怎么考我们是考不过南平一中的。试卷好多题目是废题,都不会。考试结束,一遍哀嚎。教的没考,考的不会,会的不考,文考生考不过艺考生,认真读的考不过蒙的。高考到底要考什么?高考如何复习?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反响特别大。福建省、市的地理教师QQ群都炸窝了。实际上,省市质检的题目,平均分一次比一次低,题目严重的偏离了高考复习方向,对高考复习的作用是误导,对地理复习伤害很大,读与不读一个样,挫伤了学生的信心。
因此,我们要紧盯高考,降低我们对省、市质检尤其是单科排名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这个主要是靠校级领导来做。因为压力是传递下来的。市局传递到校领导,校领导传递到年段长和老师。很显然,市局是行政机关,他们对高考复习工作了解的不够,需要我们校领导来修正。
更何况就排名本身,问题也很多。很多学校把艺术生排除后,还要想办法把成绩差的学生去掉,减掉了尾巴,把差生藏起来了。有一年延安两个文科班,参加考试的人数才16名,尾巴减的太多了,结果平均分超过老八所中很多学校,以至于我们问延安老师时,他们沉默着不接这个话题。
那如何定位省市质检呢?我看是:
1、 省市质检考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为接近高考考试的模拟环境,相当于军事演习,接近真实的战争。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珍惜每一次质检考所提供的高考模拟机会,让学生得到考试锻炼。
2、 省市质检考试,为我们的高考复习提供一个检验机会,如果能检查出我们复习的缺漏,那就是大收获。
我们过分重视质检的排名,会打乱我们复习的节奏。假设把高考复习当做3000米赛跑的话,前1500米相当于上学期,后面的1500米中我们冲刺了好几次。每一次质检之前的复习都是一次冲刺,最后的4月省检后,就基本上精疲力尽了,该冲刺的时候已经没有体力了。老师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
我们过分看重质检的单科排名,会导致老师复习的短期行为,会导致各科无限度的争抢学生有限的时间。每一次考试之前,各科发起冲刺,大量的练习倾泻到学生,认真的学生会非常的疲劳,完不成又特别的焦虑。
难道省市质检考试的排名,没有用处吗?有用处,而且非常大。问题是怎么用。这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重视高考总分。
今年高考结束后,文科有个班级,没有本一。据我所知这是很罕见的。但是这个班的平均分最高,超过二本线50分。本一是光头,班主任很郁闷,很怕遇到校长。有一天我们排队要参加一个什么活动,不巧校长走过来了,我就跟校长说,某某老师班的平均分比本二线高50分,考的很好的。校长回答了三个字:“本一呢?”
大家想想看,我们平时的每一次质检,老师如临大敌,担心单科的排名太难看。而排名的依据是平均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而福州竟然看的是平均分。只要有两三个学生死活不读,平均分会拉下来很多的。
而最后的高考结果出来,我们看的是本一多少、本二上线率多少,没人问平均分。
毫无疑问,最能体现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数据,是考了多少985、多少211、多少本一,和本二上线率多少。没人问高考平均分,没人说哪个单科多厉害。
我们偏离了高考复习的大方向。
想想看,如果做一个不记名的调查,调查一下刚刚从高考火线上下来的2018届班主任,你问问她/他,每一次质检考试之前、之时、之后,分数出来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担心你的班级学生进入年段前列的人数多不多,还是担心你的单科成绩的全市排名好不好?在学校排名是否难看?我想,大部分甚至是全体班主任,选择的是后者,就是班主任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单科排名而不是班级的总成绩。为什么?因为学校最看重这个。班主任这样想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身份是老师,班主任是兼职。
我们的班主任都是重单科,轻整体,不要说科任老师了。
问题在哪里?出在学校的导向。
上一届的导向是什么样的呢?开质量分析会,有一张表是所有学科在福州全市的排名,含五区八县。每位老师可以看到自己学科的全市排名,也可以看到本校其他学科的排名。在分析会上,段长会按照顺序,带大家一路看下来,分析一下,某某学科,比我们校这一届学生的进口名次还要好,超过了有些一级达标校;某某学科,这次考的好,保住了我们学校的应该名次;某某学科,这次成绩不理想,希望也相信下一次质检考试,能考出靓丽的成绩。段长首先分析点评的是单科全市排名。
有没有班级学生总成绩分析表呢?有。各种分析表都有。但是我们的重心,我们关注的焦点,在单科排名。局领导传递到校领导,校领导传递到段长,段长传递到授课老师。
怎么分析比较好呢?或者说高三考试质量分析会要怎样开呢?
我提几个建议:
一、关注班级总体成绩。以文科班为例,假设我们的本一指标是20个,这次考试,前20名,各班占多少?哪几个班级完成了指标?哪个班级超过了指标?哪个班级没有完成指标?校领导要关注这个,段长首先要读的、要分析的就是这个班级总体成绩。
二、各班班级,前十名的学生,有哪些科目还薄弱?
三、各个班级的前十名中,各科的贡献率是多少?总分前十名的学生,单科成绩有没有进入前十名。
我看年段质量分析大会,主要做上述的第一点,重点关注的是班级总分,班级的指标完成情况。
然后要开小会,让班级,或对子班级的老师坐在一起,分析上面的第二、三点,可以让班主任来主持:
哪个学生如果哪个科目上来了,就可以上本一?
哪个学生是好苗子,主要问题在哪里?最近班上的状况如何?问题在哪里?
近期哪些科目的作业量太大,是否要调整?哪些科目的作业量不足?
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名学生如果一科特别好,但有几个科目薄弱,就很难考上好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有一科特别厉害,但是有几科薄弱,就考不出好成绩。长板能不能补短板?一长可能补一短,一长不能补几短。因为长是有限度的,总分150分就封顶了。一长,高考时未必能长。很多学生寄希望在优势学科,结果期望值高,压力大,患得患失,往往优势不优,结果事与愿违。
一句话,我们的年段考试质量分析,我们每一次考试数据的分析,要把注意力,要把关注的焦点,从单科的全市排名,转移到班级的整体成绩,这个转移,要靠学校领导层面来做。
从重视单科排名,转向重视整体。老师们能否转过弯来?不一定马上就转过来。还是需要校领导来调控引导。
我们老家那里,团队的合作,有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就是发高考成果奖。现在是多少,我没有具体问。2003年前后是完成指标,比如本一指标,班级全体授课老师,每人奖金1000元,班主任双份。超过一个指标,每个老师加一千。有时考的太好了,一位老师可以拿到一两万,学校拿不出钱来,拿不出来学校就贷款发。大家要明白,15年前,中级教师的工资才一千出头,这个奖金很高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巨大的投入,是名利双收的。
单科考的好,有没有奖励?有。有教育局发奖状,官方认可。学校也有奖金,但是很少,全县第一名,也就几百元,相对于高考成果奖,可以忽略不计。
我今年暑期培训,和泉州的一位老师住在一起。他们更细:比如甲乙两个班级,甲班的地理平均分高,但是高考总分前十名的学生中,只有4名同学的地理是班级前十名,也就是地理学科对于本一的贡献率不高。乙班的地理平均分低一些,但是高考成绩前十名的学生中,有6名同学的地理成绩是班级前十名,地理学科的贡献率高。最后的奖金分配,是乙班的授课老师奖金高,主要看贡献率而不是平均分。
也就是千方百计的引导老师,关注整体成绩,而不是单科。
也许有人说,现在福州不能发奖金,不能乱发奖金,不能多发奖金。的确是这样,但思路明确,总有激励的办法。奖金,可以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我们知道延安中学是福州公立初中强校,14连冠,今年余威不减,15连冠了。把延安打造成牛校,那位王校长功不可没,听说人称“王疯子”,大概是说抓的紧。大家不知道问过没有?延安给老师,都发两个笔记本了---估计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暑假旅游是轮流来,不是到永泰、长乐,是到香港等地。延安不仅仅是抓得紧,也有激励措施配套。
我们学校要拿出更多的物质奖励,一时有些难。但是我们也可以多杆齐下。可以少一点,意思要到,引导作用就有了。物质的太少,精神的可以有。哪个班级考的好,授课老师们都发一张奖状;班主任再发一张,这个不难吧?虽然是校级的,也是对工作的认可,对能力和付出的肯定。
我以前的学校有个例规:高考成绩最突出的班级,班主任就是年度先进。评优考核也向授课老师倾斜。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呢?如果有难度,我们校领导要想办法;如果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
就我们十一中来说,提高高考、中考的成绩,是长期的任务。就是顺利晋升一级达标校,我们的生源排名,可能和我们校名一样,是第十一。我们还是要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普通学校要想崛起,是需要创新的,尤其是管理的创新,特别是对教师激励措施的创新。我工作过几所学校,确实有普通学校崛起后,可以和当地最好的学校抢生源。从福州的整体情况看,学校的管理给我的印象是求稳、差不多就好。这种环境下,福州普通学校最容易崛起,谁敢于在激励老师方面创新,在管理方面创新,谁就有可能迅速崛起。教育局不同意怎么办?教育局也是希望学校考的好,能在高考、中考中出好成绩,在社会上能有良好的口碑,也是教育局乐意看到的。教育局的政策也是变来变去的,就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样,以前只准生一个,现在马上要鼓励生育了。你完全听政策的,会迷失真正的方向,错过良好的时机。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打插边球,考验校领导的智慧、胆略和责任心。当然,我不是领导,不能深切体会领导的难处,这里也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学校核心竞争力还是升学率,不单纯是靠宣传,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的口碑。我小区的杂货店的店主夫妇,对我们学校就很了解。他们是通过比较的,“熟人家的孩子,一个成绩比较好,进了五中;一个不太好,进了你们十一中。结果三年下来,进你们十一中的这个孩子,考的分数更高!十一中真的很强!”
如果他们的熟人家的孩子在十一中考的不好,他们会礼貌的问:“你们十一中今年考的怎样?”大家想想,这个时候,我怎么宣传,都是不能让人家信服的。
一切都要靠高考、中考成绩说话。你本一考了多少,你一三附考了多少,而不是你那个科目全市排名第几,更不是你校省检市检排名多么好。
也许有的老师、有的领导担心,我们一旦放弃关注单科排名,如果某一课目老师努力不够,经验不足,可能导致班级高考总成绩很差。
大家想想,由于学校领导关注的是班级总体情况,奖励是看班级的总体情况,就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如果是地理拖了后腿,影响了全体老师的获奖,我比谁都着急;
如果有几位同学的地理成绩上来了,班上就多考几个本一,我会特别关注;
如果能多考几个本一,班主任也会经常关注苗子的其他学科成绩,而不是首先关注自己的学科;
如果哪种答题顺序最适合学生取得好成绩,文综老师不会动员学生先做自己的学科;
如果哪个科目作业量过大,同班的授课老师就可以直接指出来,因为目标和利益是共同的。
我们都知道,考试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关键是一个字“练”;对于老师来说,关键是一个字“抓”。现在的老师都是专业的,改讲的都会讲到,也能够讲清楚。课堂讲的再好,学生没有“练”,老师不“抓”落实,都难考出好成绩。
如果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占用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必然会导致其他学科“练”的不够,影响整个高考成绩。   
在印刷技术如此先进、找题选题如此快捷的今天,科任老师的作业量够不够,不是的问题,是否过多才是大问题。没有团队协作,就没有好的总成绩。
所以我们要关注总分,紧盯高考,不要在高三复习中迷失方向。
学校要准确定位质检考试,淡化质检的单科排名,重点关注班级的总成绩而不是单科。

 
热门学校演讲稿范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