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最近好评如潮的《少年的你》刷了。听说这是一部关于校园霸凌的影片后,我是极力想带着我家那枚没心没肺的弱女子看看。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各种经历,特别关注类似的电影,早期看过《名声》、近期欣赏过《悲伤逆流成河》。我家的那枚弱女子开始极力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有易烊千玺,但每每看到陈念被欺侮的情节,她始终没有忍住稀里哗啦的眼泪。细数校园霸凌事件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因为姓氏的谐音被人嘲笑、因为自己的出身被人歧视、亦或因为身体或长相的缺陷被人侮辱……
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那么校园便是小小的社会。1988年的时候,“校园霸凌”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注释。那年,我13岁,因英语成绩好,被同班同学嫉妒英语老师的偏心而到处造谣,我第一次感到害怕和恐惧。中师第二年,因被学校重视担任学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和语工部部长两个职务被同班的人才排挤。那时的我虽然很惧怕,但是内心是强大的。我虽不敢对老师说起,亦不敢对父母提起,但我执意要用自己宽容的方式解决。若干年过去了,虽然一切都在改变,我们也在不断地向过去道别。少年时代的阴影一直埋藏在心底最深的地方。
如今,我已为人师二十五年,身上的责任使我变得坚强。善待每一个孩子,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是我多年为师的信念。校园暴力、校园霸凌这些敏感的词眼也充斥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负责学校安全的我更是对这些字眼甚是敏感。
十月中旬,刚接到过过一年级家长投诉的所谓的“校园暴力”事件:同班几个熊孩子老是 “欺负”她的孩子,家长一再坚持这就是校园暴力。作为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护犊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委婉的告诉家长,目前孩子之间的问题不是“校园暴力”,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之间开玩笑过度就给孩子贴上标签。我向她保证:会和那几个孩子的家长谈谈,在学校班主任老师认真保护她家的孩子,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目前我定义为他们相处的方式不对,开玩笑过度,我不是为这几个熊孩子开脱。据家长介绍,这几个孩子幼儿园在一起、一年级在一起、回家玩还在一起。送走投诉的家长后,又立即把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召集到学校,和他们交流后要求他们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开玩笑的前提必须是善意的,注意和同学交往的方式。如果再出现这种形式的 “玩笑”,那就必须得问责了。
上周在外出差,又接到班主任的求助,说那位家长又说出了各种不满,比如说孩子又被打了(调查后还是处理过的那次)、厕所里装门助长了 “校园欺凌”等。我苦笑之余很想问问那位高学历的家长:作为家长能不能不要泛华校园暴力?您是如何定义 “校园暴力”的?
所谓的校园欺凌,就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渡当中,学习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要培养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欺凌的问题是品格教育的问题,是人性教育的问题。无论作为家长孩子教育工作者,准确地识别校园欺凌是非常重要的。校园欺凌的泛化会给更多的孩子贴上欺凌者的标签。有些调皮的孩子因为同学之间的打闹嬉笑,被贴上一个欺凌者的标签,是不符合儿童权利的基本理念的。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敏感脆弱,别人可能跟他开个玩笑,但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如果说这就可以认定是校园欺凌,在这里我们就夸大校园欺凌的概念了。我们更不能忽视校园欺凌,认为同学之间都很友好,最多也就是打打闹闹的问题。凡是孩子的问题,不论是校园欺凌的问题,还是违法**的问题,作为校方都要双向保护,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就像电影中的魏莱一直缺少父母真心的关爱,她孤独、矛盾、没有安全感,她把内心的慌张迷茫,通过错误的极端方式加害到别人身上,从而找到一点点所谓的存在感。说到底这样的性格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庭,从这一方面来看她也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这部电影不仅告诉我们要关注校园欺凌,同时还有关注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我想提醒家长,我们在教孩子时,既教孩子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也教孩子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恶意侵害时,勇敢还击;教孩子生存的技能的同时,还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
“这是我们的乐园,这曾经是我们的乐园。”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首尾呼应。本以为满怀憧憬可以收获到快乐和阳光的地方,最后居然会变成一个阴暗逼仄,令人窒息的牢笼。
扼腕唏嘘之时,我们不妨细思之:为了我们的孩子,家校需携手共同努力共筑乐园,让我们的孩子们收获快乐、享受阳光!
携手共筑孩子的成长乐园
——王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