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评委、亲爱的观众:
大家好!我是州一中的学生,是水一样的傣家姑娘。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葫芦丝,我爱乡音》。
我是听着葫芦丝长大的,我是吹着葫芦丝长的大。柔情缠绵的葫芦丝,热情奔放的葫芦丝,和谐悠远的葫芦丝是我们傣家儿女的心声,是我们西双版纳浓浓的乡音。
幼小的时候,奶奶坐在竹楼上给我讲葫芦丝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勐养寨子有一个名叫桑亮的猫哆哩,他英俊善良、能歌善舞,打猎捕鱼、样样都行。村子里还有一个名叫少玉的哨哆哩,她的容貌像花儿一样美丽,她的声音像黄莺一样清脆,她的小嘴像樱桃一样迷人。桑亮和少玉出双入对、相互爱慕,阿爹阿妈乐得合不上嘴。
我们傣家有一种说法,“竹子象征男人,葫芦象征女人。恋人种竹子、种葫芦若都能成活,说明两个人命运相连,才能结婚”。桑亮和少玉双双携手,栽上了竹子,种下了葫芦。柔柔的葫芦藤缠绕在挺拔的竹子上,竹梢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两人就等着在泼水节里举行婚礼。
然而,有一天暴雨如注,澜沧江水眼看涨到葫芦地,两人急忙去摘已经成熟的葫芦。这时,狂风阵阵,洪水席卷,桑亮急忙砍了几根竹子,迅速做了个简易竹筏,拉着少玉踏了上去。可是,水急浪高,一张竹筏难搭两人,尽管少玉把葫芦栓在竹筏上增加浮力也难保两人的性命。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少玉断然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桑亮。他一改往日的温柔,坚决地说:“你一定要战胜洪水,保住性命!记住:竹子和葫芦永不分离!”说罢纵身跳入滔滔的澜沧江。
从风浪中闯出来的桑亮,抚摸着曾经搭载过两人性命的竹筏,回味着少玉最后的话:“竹子与葫芦永不分离”。他终于琢磨着用竹子和葫芦制成了最能寄托情感的葫芦丝。桑亮守着葫芦园,种了一辈子葫芦,做了一辈子葫芦丝,吹了一辈子葫芦丝,终身未娶。他把葫芦丝传遍了傣乡,把少玉的温柔,少玉的善良,少玉的舍己为人传遍了傣乡。
这就是葫芦丝的传说,这就是傣家姑娘的柔情,这就是版纳汉子的忠诚。其实,这就是我们傣族的性格和精神——柔情似水,热情奔放;心地善良,舍生忘死。
奶奶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坚强的种子:长大了就要做少玉那样的版纳姑娘,长大了就要嫁桑亮那样的傣家汉子。五岁那年,我拜师学吹葫芦丝,十多年来这把葫芦丝不曾离开过我,十多年我考过了葫芦丝的最高级别——10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柔柔的乡音吧(吹奏~)。
我总是在吹响葫芦丝的时候,想起少玉和桑亮。我能理解少玉的决绝。她不傻,因为他知道竹筏子上坐的是自己心爱的汉子。为了爱傣家姑娘就要跳,我也敢跳,我也会跳。我不埋怨桑亮没有一块跳下去,因为少玉说了“你一定要战胜洪水,保住生命”,更何况少玉的死就是为了他人的生。其实,这种生与死都是人生的境界,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在葫芦丝里表达得再也明白不过了。
葫芦丝是温柔的,就像傣家姑娘,但柔中有热情奔放,柔中有刚毅果敢。这刚与柔和谐在葫芦丝里,和谐在我们傣族的性格里,这是多么难得啊!其实,静下心来想,这种出乎天然的和谐不正是十三亿中国人正在追求和共建的和谐社会吗?
屈指算算,西双版纳有多少外来人口啊!可是,我们傣乡人不排外不欺生,这是我们与外来民族的和谐。蟒蛇生病了会爬到我们傣家寨子来求救;大象受伤了,我们傣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抬出山林,还要捐款救助。我们爱水,我们爱树,我们祖祖辈辈过放生节,这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啊!这种和谐都凝聚在葫芦丝里,因此我要说葫芦丝是我们浓浓的乡音。
作为高中生,我也许会走出版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水一样的傣家姑娘,永远吹奏着柔柔的葫芦丝,永远传颂着和谐悠远的乡音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