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反思 擦亮慧眼读懂你 ——说说审题能力


在做今年质量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不是一个年级、一个老师提到了孩子们的审题能力,联系教学实际,这真的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同学科,高、中、低段的孩子和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题目做不对,不是不会,不是不能,而是“卡”在了题目上。
      一、        现象举例及分析
    (一)题目只当没看到——漏做题目
      你看或者不看,题目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做或者不做,题目就在哪里,不来不去……题目只当没看到,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或者是测试中,真的很常见。而漏做的题目就语文学科而言,往往是试卷位置占比比较小的,或者是需要在短文中完成的选择性、填空型题目。究其原因,是孩子们考试粗心大意,或者是临场紧张、急于完成而导致。
    (二)看了一半不看完——理解偏颇
      题目才刚读几个字或者半句话,因“倍感熟悉”就慌忙下笔,殊不知,后半句话或许才是出题人的“真意所在”。不能因“老朋友再次相识”就忘乎所以。胆大心细,不慌不忙,不因再次见面而兴奋过度,也不为“陌生面孔”而手忙脚乱,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对手”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经验欠缺读不懂——缺乏联系
      现在试卷中中规中矩让你一眼洞穿的题目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不“百转千回”下,似乎都不符合当下的主旨和方向。但扯下面纱,经过慎重思考,并和已有经验、学过知识建立链接,也就不过如此。实际的练习测试中,“有效链接”恰恰是当今孩子们最缺乏的。
     (四)读完题目无要点——盲目大意
      越来越多的题目,是对学生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提炼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如6月30日的小升初综合性评价,试卷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不少孩子心中飘过俩字——“蒙圈”。细细读来,题目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绝大多数来自于文本中,或多或少和学过知识有某种联系。阅读能力的低下真的是硬伤,这“伤”不仅伤及语文,其他各个学科无一能幸免。
      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阅读,还是阅读
      我相信这是看过今年小升初综合性评价过后,不少人的心声和想法。就像温儒敏曾经说的,以后的高考,如果你的阅读能力达不到,会有考生连题目都做不完。我想,阅读首先是量,大量的读,广泛的读,因为要想质变,没有量的积累是空谈;二是方法的指引,如何在茫茫书海中不迷失,收获最大的成效,进行辨证的吸收,值得思考。方法的渗透和量的积累相辅相成。
      (二)技巧传授,心中有“法”才能有的放矢
      审题能力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个性特点进行有序的引导和教授——如何把题目读完,捕捉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和要点,提炼题目的要求;如何把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课本学习、生活实际有机深度链接融合;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有什么样的做题技巧和策略,需规避哪些易错点和失分点等等。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有益的训练,而且是长久不懈的训练。
      (三)加强实战训练,常练常新方可得心应手
      掌握方法并不等同于获得技能,中间有必不可少的环节——实战训练。练习题目类型多样化,教师有意点拨、指导,反复如此,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热门教学反思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