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就为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前瞻性地提出了“环境系统工程”的概念,强调研究生态环境,要运用系统思维,把地球表层的非生物、生物和人看作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管理。一方面,它是开放的,同宇宙空间有物质交换,接受外来电磁波、高能粒子、尘埃,并通过引力影响天体运动;另一方面,其本身有着层次复杂、种类繁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无数子系统,特别是有“人”这一最为复杂的因素的介入。因此,要管理这个复杂系统,要靠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技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正是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钱学森的这些观点,与当前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谋而合。
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本源和精髓,是“系统工程”。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授予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钱学森是这一荣誉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者。很少有人知道,钱学森在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两弹一星’工程所依据的都是成熟理论,我只是把别人和我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成熟技术拿过来用,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应该这样做,系统工程与总体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钱学森所说的“系统工程思想”,是他在美国20年奠基、在中国航天近30年实践、毕生近30年学术研究所形成的智库撒手锏,是“钱学森智库”的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回到祖国之后,在长期指导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他在美国奠基的系统工程思想,开创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特别是东风二号的失败经历与深刻反思,直接催生了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诞生。其中,包括“总体协调、系统优化”的最佳原则,也包括“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科学技术委员会制”的管理模式。这使得中国航天在经济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没有第二个人搞过航天的情况下,组织千军万马,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入,研制出高质量、高可靠的型号产品,创造了中国航天和人类科技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周恩来总理在调研航天时对钱学森说:“学森同志,你们那套方法能否介绍到全国其他行业去,让他们也学学。”他牢记周恩来的嘱托,认为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系统工程的运作实体——总体设计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航天型号的总体设计部,对于系统运行进行总体设计、总体部署、总体协调、总体集成,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调和各种矛盾,实现不满意状态到满意状态的综合提升。
钱学森总结航天型号总体设计部的经验,将其推广到经济社会领域,提出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完备体系,提出建立国家总体设计部的设想。他多次建议中央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甚至在他临去世的前几天还念念不忘。今天,系统工程思想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设计部”的构想,已经由蓝图变为了现实。如钱学森所言,“两弹一星工程所依据的都是成熟理论,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系统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之的”;钱学森一生低调、从不自诩,但对于系统工程、对总体设计部思想,钱学森十分自豪的称为“中国人的发明”、“前无古人的方法”、“是我们的命根子”。
对于人类的未来,钱学森同样有着超前世界、跨越时空的战略远见。钱学森说:“实现宇宙航行,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此以前,人类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来研究自然和宇宙,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科学上大发展、大创造的时期”。站在太空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发展,将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原有模式都将被颠覆。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但是对相关产业带动高达1:7至1:14。过去的几十年,中国航天仅仅发挥了局部的、间接的、点状的“溢出效应”,航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走在全国全军前列”。进入第二个甲子的中国航天,需回到钱学森很早就提出的航天设立的初衷——“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是由中央批准,在原航天710所、707所等五家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的。中央编办为十二院确立了“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三大职能。“建设钱学森智库”,就是用好以系统工程为核心的智库基础设施体系,力争成为党、政、军、企的思想策源地,成为智库的智库,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支撑航天、服务国家”,就是发挥好航天“智库总体、情报总体、数据总体、网络和信息化总体、军民融合产业化推进总体”的优势,广泛服务于中央高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以航天事业的高度,支撑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的抓总单位”,就是推动军民技术转移转化,做好产业层面军民融合的“试验田”和“先行区”。中央同意我们,可以有45%的业务支撑民口,来满足地方的需求。这是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中央为我们指引的全新道路。
重组成立以来,十二院在战略上履行三大使命,在战役上打造了“钱学森业态”、“智慧业态”、“军民融合业态”、“军工业态”四大业态:
第一,钱学森业态,以“综合集成研讨厅”为实体,以“钱学森论坛”为“扬声器”。紧密服务于地方需求,实现了钱学森智库“六大体系、两个平台”在多个地方的建设运行,这是全国首个服务地方政府的钱学森智库基础设施,实现了钱老生前一直未实现的夙愿。十二院已经举办13期的“钱学森论坛”,汇聚了数百位院士、数千名专家参与,每期成果都通过内参形式直报中央。
第二“智慧业态”,以“星融网”为核心架构,以“数据主权”为保障,以“物理—数字—信息—智能—智慧”的梯级涌现为特色,服务全国各地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园区的建设。去年年底,福州市滨海新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将要拿到市政府常务会上讨论,由于当地政府理解并接受了十二院关于智慧业态的一整套思想,他们决定重新设计和规划。我们承担了福州市长乐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这一项目为即将召开的金砖五国会议提供保障。我们还在宁夏自治区承担“智慧宁东”、“智慧水利”等系列项目,李克强总理今年将对我们承担的宁夏“盐环定扬黄”信息化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我们打造的“一体化监测、一张图指挥”的智慧大安全体系,已形成了示范效应。
第三,“军民融合业态”。多年来,十二院积累了航天领域近3.7万项专利技术、延伸到国防领域的近17万项专利技术。十二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网信军民融合促进会”、“国防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依托单位,发挥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的作用,以航天技术转化为抓手,面向地方、因地制宜,坚持“需求导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跟随、民众受益”的思路,实现了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广东等10多个地方的军民融合转移中心的落地运营。每年举办的“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覆盖了全国的近千家军民领域优势单位,每年在近30个地市组织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活动,年度参与企业达到了800家,年度达成技术转化意向近80项,成为军民两用技术交汇融合的重要集散地。党的十九大前,十二院“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被列入“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七展区,这是党中央对十二院军民融合实践的高度认可。十二院愿与xx携手合作,通过太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推动航天尖端技术“一揽子发布”、“一站式对接”、“一条链创新”,以技术转移的“一字落”、助推经济发展的“满盘活”。
第四,军工业态。十二院在“低慢小飞行器探测与处置”、态势感知与指挥控制、军用软件评测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也希望以共建研究实体等多种方式,推动有关项目的落地,依托各项军工资质和平台,为各类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提供“入场券”和新通道。
为推动十二院“三大使命”、“四大业态”为xx发展服务,我提出双方共同建设“一部四区”的建议,以源自太空的“蓝色产业”,助推xx发展的“绿色崛起”,实现“绿色领航”、“智慧导航”、“创新远航”、“幸福护航”、“未来启航”。
(一)共建生态文明总体部,
实现“绿色领航”
“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xx”,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利益复杂交织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总体设计部支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平衡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需求,矛盾很多。无论是划定生态空间红线,还是严格市场准入红线,无论是严守土地利用红线,还是强化责任约束红线,都需要摈弃“中心论”,运用“系统论”,不以任何一个局部的最优为目的,权衡轻重、照顾各方,求得对国家、对部门、对地方、对当前、对长远都有利的方案。只有运用总体设计部,统一领导、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才能谋取全局最优、推动综合提升,形成“1+1>2”的总体效应,打造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十二院希望xx市一道,共同建设“钱学森智库(xx)中心”,以“绿色xx”为抓手,服务于xx党政机关的决策需求,建设xx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就是以xx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为依托,构建“钱学森智库”六大体系、两个平台,运用“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综合集成技术,助力xx市农、林、水、土、城、环、灾等各部门,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集成与统筹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系统从“不满意状态”到“满意状态”的综合提升,为统筹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城乡平衡、考核约束,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绿色格局”,提供不可替代的科学利器。
(二)共建太空经济示范区,
实现“创新远航”
“打造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xx”,根本途径是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航天是科学发现最活跃、尖端技术最集中、产业带动最强劲的领域。从“太空高度”来审视地球环境,用“太空技术”服务地面发展,必将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颠覆性变革。早在2007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太空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2016太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太空经济产值已达到3290亿美元,其中商业板块的收入占据3/4以上。航天技术已经成为培育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展新经济的新引擎,也一定能够成为“创新xx”的重要动力源。
十二院希望与xx市一道,共同建设“xx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把十二院汇聚的太空技术优势、xx的环境与区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揽子发布”,搭建技术资源库、转移项目库、线上转移平台等,并负责平台的运营,对分布在航天各大院所的技术进行集中展现,并根据需求进行关联挖掘、组合推荐。“一站式对接”,就是以“军民融合创新推进大会”、“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等形式,充分发挥航天的品牌效应及政府的动员作用,组织大批企业同军工企业进行技术对接,提供“一站式”的对接服务。“一条链创新”,就是积极探索以“委托”为特点、以“投资”为保障、以“孵化”为路径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借力航天军民融合基金、政府军民融合基金,与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遴选产业化前景明显的专利技术,引导有技术需求和转化条件的企业承接项目委托,与有条件的实施单位共同孵化“专精特新”为特点的小微企业,实现一条链转化。例如,以农业领域为例,中国航天十二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挂牌的“航天育种中心”。多年以来,十二院通过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的原始创新和科学积累,获得一大批前沿性的农业新品种,以及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形成了涵盖“种子筛选、天上诱变、地面研发”等各环节的完整创新链。通过合作共建航天育种中部研究基地,打造“会飞的农场”,推动农业产业的颠覆性创新,为xx农业升级、农村旅游、农民增收打造太空动力。
(三)共建健康中国先行区,
助力“幸福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特别强调,“把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人民健康为中心”。然而,当前主流医学主要重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特点,带有西方的还原论性质,脱离了整体性,不符合人生命健康的自然规律,结果是花费越来越大,总体上效果不佳,而且带来严重的医源性损伤。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关注和指导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通过研究“航天员、航天器、太空环境”之间的作用机理与系统影响,敏锐察觉到“人一机一环”系统工程的对人民健康事业的战略意义。钱学森认为,“人一机一环”系统工程不仅有助于航天事业,也为人民生命健康、人类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方法,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革命。钱老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人也别老看不起自己,我们在‘人一机一环’系统工程以及航天医学这些方面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不落后的”。
钱学森运用“人一机一环”系统工程,形成了他独到的人体健康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看人体:要有“系统”的思维。生命系统特别是具有高级心理活动的人的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看医学:要有“层次”的观点。钱学森把医学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治病的第一医学、防病的第二医学、补残缺的第三医学,以及提高人体功能的第四医学。看健康:要有“产业”的理念。1994年,钱学森给吴阶平的信中说:我现在认为到21世纪50年代,在人民中国将开展一场由医学大改革所导致的一场人民体质建设的革命,从而引起一场生产力的变革——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七次产业革命,就是以人体科学(包括医学、生命科学等)为基础,促进人的体质、功能、智能大大提高。钱学森虽然不是医务工作者,但他的许多观点,特别是“四个医学”的观点,让医学权威吴阶平院士都赞叹不已,表示“我行医几十年都概括不出来这个结论。”钱老的许多观点,已转化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融入了“健康中国”总体战略。
十二院不断发展钱学森的生命健康思想和技术,包括在哲学上,形成了“量子生命”的系统观点;在理论上,注重“自我修复”的隐形力量;在技术上,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利器;在工程上,推动“人因工程”的颠覆创新。通过与山东卫康集团等有关方面合作,共同建设了山东蒙山人体自修复研究所,打造了一套以“人体自修复”为特色的康养产品,并实现推广应用。
面向未来,十二院将与xx共建“钱学森人体自修复技术研究所”,并共同举办以大健康为主题的新一期钱学森论坛,力争把钱老智慧、航天技术、xx资源、卫康的产业化等力量有机结合,为培育健康服务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幸福xx”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四)共建天地融合样板区,
实现“智慧导航”
我们将以“星融网”为基础,以“天空地一体”为特色,以“数据主权”为保障,以钱学森智库“六大体系、两个平台”为核心,面向xx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安全等各方面需求,建设“十智工程”。在基础设施架构方面,筑牢“智魂”。解决物理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的问题。打造“智脑”,为智慧城市的顶层决策和布局,夯实理论根基、完善决策证据、获取全面态势、集成专家经验、实现仿真推演。打造“智眼”,实现全球性观测、全天时监控、全行业采集 、全行为记录。打造“智心”,通过异构融合、清洗去冗、关联挖掘、分布计算,解决数据的复杂性、真伪性、功效性、协同性等各种问题。打造“智脉”,实现高可靠的连通、高效能的传输、便捷化的通讯、泛在化的互联。在应用模式方面,实现“智政”,打造智慧政务,为总体设计、综合治理、工程会战提供支撑。实现“智业”,打造智慧创新链、智慧生产链、智慧价值链、智慧需求链、智慧运营链。实现“智惠”,服务于民生领域。实现“智美”,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面向未来的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旅游、体验式文娱。实现“智环”,打造绿色格局、培育绿色动能、塑造绿色生活、构筑绿色屏障。“智政、智业、智惠、智环、智美”应用体系,对应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为xx智慧社会的建设探索一条“天地一体、万物互联、主权在我”的新路。
(五)共建星际航行体验区,
实现“未来启航”
xx旅游资源丰富、景点闻名遐迩。建设旅游强市,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要思路之一。特别是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xx战略性支柱产业,“大抓旅游、抓大旅游”,形成全域旅游“xx模式”。以全域旅游的新突破带动xx实现新发展。但是,从全国来看,类似山水、生态、文化等领域的旅游资源也确有不少。如何牵动全国人心,让十三亿中国人感到必须来到xx,才不虚此行、不枉此生。我想,这是构筑xx的绿色家园、绿色生活不可或缺的灵魂。
xx的旅游业要转型升级,不断加出新产品、新业态、新价值,需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来看旅游发展。而人类迈向太空的进程,为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角。迈向未来,人类一定会顺应星际航行的大趋势,走出地球摇篮,在茫茫宇宙找到新的家园,引发人类文明又一次重大飞跃。把人类迈向太空的“心理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人们“从太空审视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望,这是未来旅游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xx旅游业转型的捷径所在。
十二院希望与xx市共建“星际航行体验园”,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像80年代深圳打造“世界之窗”一样,打造唯我独有的“太空之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革10年的封闭状态刚刚结束,全国人民都希望“放眼看世界”,到外边去看一看。但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出国条件。为了让大家了解国外的名胜,深圳打造了“世界之窗”,这不仅迎合了当时的政策导向,也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因此,刚刚运营不到1年,就完全收回了成本。28年前,我翻译了一篇文章,认为未来旅游业的大趋势,是人们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到主动的创造信息,把“观光式、阅览式”,变成“参与式、互动式”,这是“好莱坞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等现代旅游品牌的精髓。要以“星际智慧布局太空探索”为主题来推动体验园的建设,不仅有火箭发射、卫星上天、飞船遨游的体验,更让人参与到动人的故事和场景中,感到不仅仅是低层次游玩, 而是高层次的“心灵洗礼”和“全身充电”,真正使人流连忘返、终生难忘,成为唯我独有、唯我独精、永远不可撼动的“航天梦工厂”。
“天地合,万物生,育自然,人之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已经有的智慧。我们相信,有钱学森智慧的引领,有中国航天俯瞰全域的高度,我们一定能携手打造领跑全国的“一部四区”,把大美xx的“山和水”,化作共同发展的“根与魂”,让“蓝色文明”的曙光,在“绿色xx”的实践中,抒写出更加壮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