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较多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效果不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分工不明确。
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马上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想必,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时有发生吧!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就是因为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人做记录。小组学习的重大要素之一就是共同任务的分工,只有对小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才能使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使学生感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促使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从而真正体现小组学习的价值。
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合作没技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许多学生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这就导致有的组在为谁的答案正确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与讨论无关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主说”,也总有人一声不吭。我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规则,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
4、缺乏教师指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目的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自由放任的状态。有些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任务稍作提示后,便发出“在小组合作内完成……的指令,随后便无所所事事或象征性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小组合作学习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生怕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事,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上课闹哄哄,全是无用功”。
5、评价不全面。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