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宗师、有着“亚圣”之称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他举例说,梁惠王要拿一头牛来祭祀,因为看到牛在发抖就把牛放掉了,这就是恻隐之心。它是施行仁政的开始,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善”。
“善”好比高挂在我们心间的一轮明月,如同滋润我们心田的点滴雨露,更是支撑我们精神成长的擎天支柱。我们因为善而美丽。
“尊老爱幼”“济贫扶困”是善。天津90余岁的白方礼老人,不顾年老体迈,不惧寒冬酷暑,蹬三轮车二十载,用自己辛劳所挣的35万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他的善良强烈地震撼了13亿中国人的心。
“重情重义、守信守诺”是善。当年毅然辞去中学校长而扎根南疆边陲叶城烈士陵园的维吾尔族退伍老兵艾买尔.依提如今已经75岁了。为了给牺牲战友营造一个好的安息环境,带领家人在烈士陵园植树。不通水,就赶着驴车去五公里之外运水;风沙大,就垒起一块块挡风墙。经过45个春秋苦夏,使往昔寸草不生之地变得郁郁葱葱。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见证了这位军人的善良。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一书里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被执行的青年囚犯,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刻,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说: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囚犯听到以后回转身来向老太太深深鞠躬,并充满感激地说:“如果我的周围平时多一些您这样的善良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由此可见“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赠人美好的言辞,就是善良。
行善表面上可能看不到什么好处,但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冬瓜,自然会在暗中一天天结果长大;作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大家都知道男孩在沙滩上救助濒临死亡的小鱼的善举,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乎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善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善良。生活中你要别人怎样看待你,你也要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要想到别人也会不愿意做,不要强加与人。有些同学希望父母多爱自己一点,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朋友对自己再好一点,一味地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可是你是否安静下来将心比心,想想自己为他人多做了些什么?比如拣起教室地上的纸屑;比如不在教室用餐而考虑他人的感受等等。我赞同 90后作家麦洛洛的观点:“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成长了,其实不是,长大应该是变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成熟,是对很多事物都能放下,都能慈悲,愿以善眼望世界。”
实际上,一个人做好事,不必自夸,周围的人也会称许;一个人做坏事,不必自毁,周围的人也会批评。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坏事,一件就足够了。
世界著名慈善工作者德兰修女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善良的心去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高举起“善”的旗帜出发吧,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以小“善”累积大善,让“善”的大树更加枝繁叶茂,让我们大家因为善而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