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受xx自治区民政厅邀请,我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大西北,采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进展情况。之所以用“回”这个词,是因为,我本身就是xq人,土生土长的xq人。但这次采访却让我认识了与过往印象中不一样的家乡。
在十多天的采访中,我走访了博尔塔拉、克拉玛依、吐鲁番、喀什和乌鲁木齐,与各地民政局工作人员、一线地名普查员深入交流。沿着xq民政人地名普查的足迹,走了不到他们行程百万分之一的路,但这足以让我重新审视这片广阔而多彩的土地。
xq地名用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大的时代意义,向我展示了一个从历史长河的古丝绸之路中款款走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的大美xq。
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阿拉山口市。2010年,我到访过这个边陲重地。那时候,阿拉山口还没有设市,仅仅是一个陆路口岸,距离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也就从北京西二环到东四环那么远。整个阿拉山口口岸区域内最高的建筑是4层的出入境大厅。那里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有300多天刮着八级以上大风,所以所有的建筑物都门窗紧闭,路上更是人烟稀少。整个口岸回荡着火车行驶的“哐哧哐哧”、中外铁路换轨的“铛铛”以及大风过境鬼哭狼嚎的风声,那副场景特别像西部大漠电影里的边陲。没有生气,也没有活力。
而仅仅6年后,我采访地名普查再次来到阿拉山口,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在行政区划上由一个口岸变成了阿拉山口市,更有了一个拥有4万人口、300多条地名信息的城市真正该有的样子,一个进出口货运总量达1400万吨、进出口总值达450多亿美元的口岸真正该有的样子。这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带给阿拉山口,乃至xq的改变。
当我看到一趟趟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缓缓驶出国门时,当我听说中国的货物从xq喀什运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出海时,当我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话时,心中迸发出了深切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来自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的大国责任、来自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的大国智慧,更来自于我的心底——能够身为一名记者,从民政的微观角度,见证并记录这个国家的新时代。
记者,是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因为他们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迈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将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岁华诞,拥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历史时刻。这是国家发展的坐标,也是新闻人的舞台。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改变,去诉说百年大党不变的赤子之心,去讲述个人改变命运的奋斗故事,去书写13亿人民胼手胝足实现中国梦的动人诗篇……
有人说,“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灵感”。记录新时代民政工作,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到田间地头去、到基层去。只有到了基层,才能听到民政工作者的心里话,才能与老百姓贴得更近。只有“接地气”,写出来的稿子才会冒热气、有灵气,才能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新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汲取正能量,记录好、讲述好“中国故事”“民政故事”,展现出新时代记者的职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