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听了六节课,大家一直坚守到现在,很辛苦。但是我们分享着语文之美、孩童之美、课堂之美,真正的语文人又是乐在其中的。
整个六节课,我们先不说老师的精彩,首先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有趣,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享受。那么,为什么孩子们的知识在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特别是这样一种童真童趣却是与日俱减?这样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真实的现象,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这也是我今天思考的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的问题。结合这几节课,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回应,或者说所谓的答案。
我觉得我们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多元的世界,如果说它是单一的,那么我们可能会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只是获得了一些可怜的知识和一些苍白的说教。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的世界是完整的、丰富的、多元的,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让他们的童真童趣与日俱增。所以我在想,我们给孩子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第一,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童话的世界。尤其是小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孩子,很多时候还生活在童话的世界之中,我们不要残忍的点破或是割断出来。第一节课《猫和老鼠》中问“什么样的猫、为什么喜欢猫”,有一个孩子说“猫有九条命”,我们是不是要把他点破呢?老师没有点破他,我很欣赏。因为在这样一个童话的世界里,才能让孩子的这样一种天性、这样一种趣味、这样一种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得到滋养和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一定会得到解惑、获得一种知识的诠释,但是在这样一种阶段,可能我们让他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更好,不去点破他,可能更善意的。在后面一个环节,一个孩子用了一个关键词“拟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过多地给孩子灌输了所谓的修辞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个母亲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把教孩子一个圈是“0”的知识而去状告幼儿园,居然还告赢了,因为,当孩子只知道它是零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了。所以我觉得咱们给孩子一个童话的世界,也许是明智的。第二,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生活的世界,还是第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有许多丰富的生活化的语言,比如“一屁股坐在地上”等,我们应该引导这样的源泉、赋予生活气息的元素,同时在内容上看,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孩子最为鲜活、最为真实的每天都发生的背景,比如有个孩子说,这只猫为什么突然冒出来呢,是因为它正在看不该看的东西,这耐人寻味、浮想联翩,不知道他的母亲给他灌输了什么,也可能他正在玩游戏,这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这样一些生活的东西,应该成为我们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些背景和源泉。第三,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时尚的世界。因为我们是基于现在的背景和现代的元素在教育孩子,所以我们不需要回避而应该去很好地取舍并且引路。比如有个孩子喊了一嗓子讲到“妈妈咪呀”,我就突然想起那个特别火的电视节目,还有讲到猫和老鼠要视频连线,你看这都是非常时尚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不能拒之门外,而是要多多地了解并且汲取注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第四,也是作为语文人最为核心的、最根深蒂固的,给孩子一个语文的世界。那我在想,如果我们在给孩子一个语文的世界时,还能给另外三个世界,那我们给他的世界就是完整的。当然,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也不是单一地进行语言和知识的训练,也应该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尤其是对孩子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致命的、关键性的、有支撑点、有影响的这样一个世界。第一节课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有意识地始终从故事出发、再回到故事,从图到文、从理解到欣赏、借鉴,到最后的下笔成文,我非常惊叹,课堂这么短的时间,孩子们能写出将近一百字的文章,而且写出的文章非常有质量、非常难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天性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这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讲故事是儿童的天赋,讲好故事是老师的职责。同时,讲好故事、写好故事也是我们后期进行复述、写作等更高层次语文训练的一个前提和铺垫。我们尤其要重视低段讲故事、写故事的训练。当然老师把握得也非常经典,讲故事、写故事,从低到高,有个逻辑上升的过程,从写完整到写明白、写具体、写生动,到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是在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在低段我认为只要说、写完整、明白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拔高。
从第一节课我们梳理出来对刚才问题的回应,要给孩子四个世界,尤其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要精耕细作,写出自己漂亮的文章。
后续的几节课,尤其是在语文的世界里,我觉得他们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地方,给了我们全新的视野和深度的思考。
第二节课是《商量》,可以说整个这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在欢声笑语中、在阵阵掌声中,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商量这样一个核心的语文的元素、语文的能力,它是多元化的,这是让我们看到这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第一个,它让我们认识到商量应该是善意的,这在我们引导的过程中有所体现,所以有的时候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感受,在这种对话之中,让学生切实地领悟。第二个,商量是复杂的,没有那么简单,一次就搞定、就成功,它有几个来回,甚至老师设置了几个“坎”,几个让学生很难够得着的跨越的任务去驱动它,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感觉到商量是复杂的,但如果有一定的方法做支撑,是可以达到的。第三个,商量是相互的,既有别人的商量,也有别人和“我”反过来的商量,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最后,商量是有用的,甚至是有大用的。有个孩子课堂上就讲“商量嘛,就是来软的,不来硬的”,这说的多好啊,这比我们老师备课的语言可能更精准,它就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在商量的过程中让你悦纳、让你认同、让你接受我的建议。所以,这是对我们语文的世界里的核心要素进行全面的诠释和恰当的处理。
第三节课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寒号鸟》,我非常欣赏两点。第一点是以读贯穿始终,这是语文最基本、最有效,也该是最常态的一种教学策略。从范读到解读到看读到告诉学生读的方法,到练读,一以贯之,读成了主旋律。第二个,借“法”落实要素。这里方法的提示和支撑非常清晰,也非常有力,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按照提示语里关键词语的提示,再结合文本和形象的这样一种特点,再去读好这些语言,我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一些读法,很有必要。
第四节课是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堂。我觉得这节课在我们整个今天的课堂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实际上,传统文化已经形成我们新的一种价值取向,让我们有一种作为中华文化元素更新的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它。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使命是“传道”,《中庸》第一段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的要义就在于“传道”,而不仅仅是“解惑”,不仅仅是“授业”。“道”要传下去,它是有“法”的,如果“法”不当,最终会让孩子远离传统文化、憎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今天,陈老师很好的把握了传统文化教学之“道”,首先就是把握了传统文化教学特有的“法”,我把它概括成这样几句话:第一,读为体,也就是说整个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陈老师坚决地按这个原则在运行教学的流程,最终,孩子们熟读成诵;第二,解为知,需要一定意义上的讲解,但是点到为止,不可以字字费力;第三,悟为辅,在有些关键性的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环节、要点处,我们要让他链接自己的生活,让他有所共鸣;第四,诵为基,如果咱们一节课,短短的几篇小短文或几句话,却没有让学生记诵在他的内心深处,化为他的血液,这节课最多只能说成功了一半,甚至是失败的;最后,行为用,最终我们要让文化的精品碎片在他的生活实际中有运用的余地、运用的可能。掌握这样一些原则,我相信我们国学的教学就是鲜活的、有意义的。另外,这节课,陈老师创设了传统文化教学特有的“场”,这个“场”看似不存在,实际上它时时都是在我们身边的,有了这样一个“场”,我们教学的引导也好、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好都迎刃而解。所以整个这节课,我就觉得老师营造了一个神圣的、崇高的、丰盈的教学的“场”。这个“场”怎么造出来的?第一,以媒造“场”,需要一些媒体的介入,当古风古韵的音乐响起的时候,一下子我们就思接千古、遥视千里,这样一来,让孩子们和千年之前的哲人产生了联系。第二,以言构“场”,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堂,老师的语言是要经过推敲的,是要有种古风古韵的,是要有备而来的。第三,以情渲“场”,首先老师对国学当中的这些只言片语要高度认同,带着感情去教,这样,“场”才可能产生。第四,以练强“场”,在适当的环节让学生嵌入进去,有一个练习衍生的环节,特别是和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对接的时候,这样的练更能强化这样的“场”。这节课让我们感觉到传统文化也是可教的、可亲的、可感的、可爱的。
《桂花雨》这一课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美,而这种美是在语文的世界里彰显出来的,尤其让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紧紧抓住两个语段,紧紧扣住“沉浸”这样一个词语,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反复咀嚼品位琢磨,让孩子们浸在语文的世界里。所以,让孩子们始终感觉到一年四季都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日日夜夜都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那是多么美妙的童年之旅啊!
最后一节课《卧薪尝胆》,这节课呢,我觉得同样在语文的世界里咱们也品出了滋味,特别是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点是在课题质疑的地方,所以我在想,疑在当疑之处很重要,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是值得质疑的,我们看过很多很多失败的课题的质疑,但是这个课题的质疑是有价值的、有必要的,由这个质疑引发出的问题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比如“什么叫卧薪”、“为什么要尝胆”、“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来概括这个故事内容”都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需要去研读文本才能对它做一个回应,所以,疑在当疑之处。第二点,读在当读之处,尤其是对于这篇课文之中有些关于人名、地名,关于有深厚历史背景的离学生比较遥远的词语,反复去读有必要,这是当读之处。最后,是说在当说之处,特别点在两个环节——“怎样求和”、“谋臣们会怎么说”,这是文本中的一个空白,也是和后期理解“卧薪尝胆之难”、“卧薪尝胆之无奈”密切相关的,所以这两个点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和文本的深度解读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我觉得这六节课,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是归结在这样一个话题上面,那就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真正有分量的语文的世界,我们进一步发展、提升的话,我有两点建议:第一,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无论我们的形式多么鲜活,无论我们的媒体多么高超,这一切都是辅助,最后核心指向是要让孩子们的语言真正得到快速明显的提升,走得太快要等一等,等一等我们的灵魂。在课堂上我们走得太快,还要等一等孩子们还没有跟上的脚步,很多时候需要静下来,让孩子想开来,让他内部的语言和思维走起来,从语言的搬运工到思维的建构者,所以我非常提倡句群式的表达。比如说课堂上某一个环节,就让学生在一定的时机,他去静静地把他搜集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理解有逻辑地做一个组合,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语言有规模、有逻辑,能够流畅生动。第二,以生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到公开课课堂上,就不可避免地要多讲一些、多练一些、多灌输一些,所以我觉得,讲解要更加精炼、环节要更加整合,这是从教师教的层面;从学生学的层面,我们希望学生学的时间更加充分、空间更加宽广。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一些原则,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更加美妙,更加厚重,最终会成为孩子们奋力向前、赢得美好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