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全市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班,通过几天来聆听报告、认真学习和用心感悟,加深了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现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谈一点体会和思考。
正视延安教育现状,既有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教育现代化程度,还是教育质量等各方面都有差距,导致部分生源外流;二是市域内发展不平衡,市县不平衡、县域不平衡、校际不平衡,导致“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三是教育实践过程不平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四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差,学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二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城区教育问题凸显;三是师资水平亟待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需要不断更新,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持续用力;四是教育质量整体还不高,素质教育发展不充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对标中央要求,对照存在问题,做好当前我市教育工作,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实施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一校一品”工程,打造“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示范校创建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建立中小学“两节一会”制度,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和运动会。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充分发挥外籍足球教练的带动作用,完善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办好市、县、校三级校园足球联赛,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启动创建全国校园足球实验区工作。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按县区、分学段考核学生体质状况。
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紧盯中省教育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科学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和布局调整规划,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普通高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等六个中省项目,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是着力解决城区教育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市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总量和学位供给,通过大学区制、校际联盟以强带弱促进校际均衡发展,通过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手段,通过规范招生办学行为遏制“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强力推进县域内集团化办学,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严格控制城区学校招生计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城区薄弱初中,加快新优质初中培育,实施延安城区初中资源整合与质量提升工程。
四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广延安中学、宜川中学办学经验,全面推行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教育信息普及应用,推动教学方式更新和教育质量提升。依托名师工作室、坊、站,完善市、县、校教研协同创新机制。抓住苏陕合作机遇,实施“名校引领”战略。改革招生制度,由市考试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全市高中招生,实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按学区入学、派位到生。加强中高考质量监测评价,加强生源监控,引导生源回流。完成100所学校教学市级视导,实现县级视导全覆盖。开展中高职联合办学,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和精品专业建设,职教招生规模提高10%。出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办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五是强化两支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校长后备队伍建设,完善选拔培养制度,加强培训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优秀校园长,培养市级名优骨干教师1000名,每年培训教师10000名。与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南通市开展教师培训交流,与北京十一学校实施为期两年的“双优”教师培养计划。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见和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师德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满意度调查。
六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推行“112、454”学校党建工作模式,开展学校党建“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加强行风治理,整治“三乱”行为。扎实做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好教育民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