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通用4篇)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1

  我首先谈谈陆峰老师的《筛选和分类汇总数据》这节课。

  1、我认为陆峰老师选择导入课题的事例比较好,是有关“身高体重指数”的。这类信息抛出来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陆老师的课堂语言很注意引导学生观注对象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刚才都是与数据打交道,所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都是选择数据菜单的命令”,这样使学生联想到如何将完成任务与菜单发生关联。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在解决问题时,会自发去找相应的菜单,万变不离菜单,这点很好。

  3、学生在完成“学生活动二”和“拓展任务二”之间,将数据恢复到筛选前全部显示的那一步,陆老师向学生介绍的方法是“编辑”菜单中的“撤消”命令。我建议也可选择每个字段后面都有的下拉菜单选择“全部显示”,这种方法用的频率还是蛮高的,可强调两次。

  4、有关分类汇总的步骤问题,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分类汇总首先要分类,所以陆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数据按性别排序。我觉得这步可以跳过去,直接在“分类汇总对话框”——“组合依据”选择“性别”,这步其实就能实现分类排序的效果。

  5、陆老师在课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怕问题出现,是希望问题出现”。说实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特别真诚,不像走过场。另外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用average函数解决分类汇总的部分,陆老师发现学生互动不够理想时,立即放弃了这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陆峰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信息教师具备的素养,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2

  X老师执教的《物体分类》一课,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内容丰富,流程清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几点精彩如下: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整节课一直贯穿“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这一主线去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去体验物体的特征,教学效果比较好,体现了启发式接受学习、引领式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展示学习的特点。

  2、抓住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处理比较到位,直观,清晰,准确;在情境的创设中,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求之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美羊羊”的歌曲中开始新课的教学,又在“美羊羊”的歌曲中结束教学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3、教师的教学素养比较高,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丰富,特别富有亲切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孩子们关系融洽,课堂的氛围很清新。

  几点小的建议:

  1、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学的概念是抽象和枯燥的,要理解概念的意

  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地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教学中,X教师还应该更多地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或者竞赛等活动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这样这节课的教学会更加富有生命力,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展示地更加精彩。

  2、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要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多一些的时间亲自去探索和发现,要让他们多观察自己手里的各种物体,找出特点和大家交流,和同学分享,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大声说话的习惯。

  3、在让学生数面的时候要教给学生数的方法,如从上到下地数或从下到上的数等,要有序,不能零乱。在活动设计时要注重活动的时效性,要多准备一些实物来让学生进行辨认,要让学生多找一找教室周围的物体比较符合哪一种物体。特别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面是宽非常短的长方形的长方体),教师应该在课前考虑到,要做好教具,好好对比,真正让学生辨认清楚。

  4、在课堂组织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还应提示学生把拿出的学具及时放回学具盒,这样学生不容易走神,开小差。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3

  顾玲燕老师这次执教的内容是一上的《分类》,这堂课主要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二是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由于自己也曾上过这一课,再去听这一内容,感觉很是亲切。顾老师的这堂《分类》,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几个在情境创设方面突出的特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习欲望。

  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开始的超市和菜场,再到文具店,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2.问题情境的呈现,感受分类需要

  在揭示了“分类就是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这一概念后,出示了一个凌乱的文具店场景,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文具店怎么样?通过观察、交流,学生都觉得应该摆放整齐,至于怎么摆放,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分类的需要。

  3.操作情境的创设,体验不同分类

  顾老师在安排操作时,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物品,分出了生活用品和食品,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第二次把分出的食品进行再分类,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学生按大小、高矮、形状多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类的。两次要求的不断递进使学生体验了不同分类,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还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选择的素材比较单一

  整节课,顾老师选择的一些材料都是一些比较直观的,像课件呈现的超市里的物品、菜场里的蔬菜,学生动手操作的生活物品,其实分类的东西还可以从直观向外拓展,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像一些平常经常接触的数学算式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来尝试分类,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实物。

  二、练习的内容比较单一

  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单一标准,二是多种标准分类。但顾老师设计的练习,如给同类的物品圈起来,给汽车图上颜色,圈出不同类的一个。虽然练习的形式有不同,但练习的内容其实都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三、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下半节课尤其是。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势,如翘翘大拇指,还可以通过一些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方法真不错,做对的小朋友坐坐好,你们自已鼓励鼓励自已吧等多形式多层次地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而不是一些如“你真棒”这类单一的表扬语。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4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复习课:〈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分类〉。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和一个知识应用任务。从学习目标来看,本节课目标定位准确,详细,可评可测。从任务设计来看,每个任务都能针对学习目标来确定,并且每个任务中都明确了自主学习内容和合作交流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种类多样及其原因,以及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和分类的意义。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节复习课中刘老师更善于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善于将知识形成网络,并能深入分析网络中各概念间的关系,特别是最后教师提升的知识网络,结构清晰,让学生从原因,分类方法,应用,社会价值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分类的相关知识。最后的能力提升所精编的相关习题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题目不仅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及其依据,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会分类研究物质的优点。

  综合来讲,本节课能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任务集中不分散,任务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体现其合作交流,评价习题设计独特,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可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是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

 
热门办公文秘范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