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城导游词(通用3篇)

宁波慈城导游词 篇1

  慈城古县城位于宁波北郊,城内保留着当年县城的布局和大量明清古建,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古朴的院落,偶尔可见大宅深院,是一座舒适且安静的古城。不要错过这里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其中上过央视的慈城年糕最为出名。

  进入古城不需要门票,城隍庙里的年糕展示陈列馆也是免费开放的,因此闲逛也是非常自在的选择。需要购票进入的是孔庙、县衙、校士馆、清道观和冯俞宅、母亲的艺术展,相邻的景点之间有大概500-1000米的距离,都是平坦的小路,一般选择步行游玩。由于街道狭窄,古城里并不太适合开车,如果觉得步行较累,可以叫辆三轮车,坐到距离较近的下一站5元左右。

  从东侧的游客中心进入古县城,首先会经过冯俞宅,古宅外面的《游子吟》诗句展示,开门见山地道出了慈城是慈孝之乡。冯俞宅也是宁波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里面有坐具文化展、惠山泥人展、景德镇青花瓷展等展览,单冲着冯俞宅的建筑就值得进去看看。冯俞宅西侧的金家井巷由东向西依次是布政房、福字门头、甲第世家,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往南拐到竺巷东路,便可看到孔庙的棂星门,它是浙东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孔庙,有一些祠堂和碑刻,可以在里面感受儒家氛围。

  沿解放路往北,尽头便是慈城古县衙,古县衙很大,现在综合成了清风园景区,里面用蜡像复原了当初县衙的场景,是一个反腐倡廉主题的文化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铜钱状的大门,进门时会有种“钻进钱眼里”的感觉,里面是历代贪官的塑像和龙虎狗三铡刀,阴森森的,颇有震慑力。县衙西侧的城隍庙是整个古县城里最有意思的地方。里面有一个慈城年糕馆,不仅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了年糕的制作过程,要是肚子饿了,还可以尝尝上过央视节目的慈城年糕。

  走到古县城最北便是慈湖,沿湖有水上坟、董孝子井、师古亭等景观,湖东面的校士馆有关于科举制度的展示。沿湖风光不错,可以在此小憩一会儿。湖边的走马楼饭庄、宝善堂酒吧建筑古色古香,可以去吃点东西,顺便参观一下建筑。街上也有很多小吃和面店可以用餐。

  返程时沿着太湖路往南,路过冯岳彩绘台门,这里的母亲的艺术展可以参观和体验中国结、剪纸等女红艺术。出城顺着护城河往南,到清道观,这个景点略远,在一个小山上,可以爬上去看景,对道教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整个慈城古县城走走逛逛大约需要1天,但并不在这里过夜,通常游玩结束后会乘公交车返回宁波市区住宿。

宁波慈城导游词 篇2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部,距宁波城中心三江口约20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公元前220xx年秦灭楚后,在浙东一带设立了句(读勾)章县,县治设于现在离慈城镇不远处的王家坝(城山渡)。公元420xx年,句章县城为孙恩起义军攻破,东晋守将刘裕(后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将县治迁于小溪镇——现在的鄞州鄞江镇,即笔者的家乡——突然发现慈城和鄞江竟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渊源!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慈溪县,县治便设于今天的慈城镇。县名的得来,是因为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这里有个叫董黯的孝子,自小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后母亲顽疾难治,想喝娘家大隐溪水,董黯便每日往返60多里路为母担水。其母心疼儿子劳累,就让董黯在大隐溪边搭建茅屋,两人居于溪边,几年后董母的顽疾竟然治愈。乡人有感于母慈子孝,便将大隐溪改名为慈溪,东汉和帝还对董黯进行了表彰。由此建县时便定名为“慈溪”。

  1954年,为方便统一管理“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地区的棉区生产,国家对这一带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三北地区全部归属慈溪县管辖,县治迁往浒山镇,原慈溪县南部地区则归属余姚县(包括慈城和当时尚未出土的河姆渡遗址所在地)。这样调整的结果就是割裂了文化:现在的慈溪市只有中东部一部分是属于原先的慈溪县的,而大部分都属于原来的余姚县(包括浒山)——所以余秋雨说自己生是余姚人,长是慈溪人;而“上海闻人”虞洽卿也由镇海人变成了慈溪人——而慈城呢,不久后又划归宁波市江北区管辖,由县城沦为一个普通镇,由此沉寂——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沉寂,才使得它保存了大量的旧建筑老房子,保留了古镇的风貌,并在21世纪得到旅游开发,成为远近闻名的古镇。

宁波慈城导游词 篇3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孔庙

  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基地18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慈城学宫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县令初建于县治西40步(据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庙地基,先师殿即大成殿居其中;庆历八年迁至县志东南一里,适居城之中部,历代累有兴毁,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修复较易。在宋建炎四年毁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仪门,并辟地建通道至学前埠头。明洪武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历洪熙至嘉靖35年毁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梯云亭等斋戾,宇祠廨字,清朝数经重修,获御书“万世师表”,御制“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置碑和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额,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平天国攻陷慈城,焚毁明伦堂及教谕住宅,同治元年邑人冯氏创捐重建,重修梯云亭,增建两旁斋房六间,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即钱宅之别称,座落于宁波市慈城镇金家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关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甲第世家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平面布纵长方形,硬山造前后二厅,建筑面积422余平方米,前厅五间,通面宽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壮,截面呈椭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圆舌形,柱料卷杀,前后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间四攒,次间二攒,塑斗作为靴斛,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钱照嘉陵七年中举,十一年中进士,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徵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间被毁〕。

  该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筑的典型。

  福字门头

  该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

  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后进为一“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教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待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岳彩绘台门

  大门之正南分为三开间照壁,也称影墙。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墙体由砖砌成,上部砖雕,顶端砌出中间高,两侧低约65厘米。通高约4米,原约40厘米。全壁分三开间,一明间宽3.4米,北距台门4.9米。二次间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长7米。

  瓦当圆开,有龙葵花等纹饰。以两柱将明间与次间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间四朵,次间两朵,柱头有柱头科,背为一斗三井。座斗下为伏远瓣,无出跳。

  实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门,尚残存数间。上部留芦芯、泥沫的墙体,珠式立柱。西方中厅与厅前为天井,在左右之隔墙,其中朝里一侧上端原来也有精细的砖雕,都已砸去。右边的天井又有一堵墙,左右两端有一道拱门,这墙将天井分为南北两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东厅为高平屋,硬山式的两开间,宋架结构类似布政房东大厅,此东厅,前有廊,西边门前开六扇柱子门,进六往东有门可以进入中间。东门前部下有栏墙,上面开柱子门四扇,地面为石板。东间有地板铺地,柱础全部是珠形。西间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还没有褪色。

  县衙

  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0xx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

  校士馆

  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慈湖

  位于慈城东北,由慈溪首任县令——唐朝房琯下令开凿,用以灌溉农田,当时面积有150亩之广。因吴太傅阚泽旧居就在附近,因此,又把此湖叫做“阚湖、德润湖、普泽湖”。宋时,普济寺的僧人在湖心筑堤直贯南北,以便往来,从此湖分东西,二湖之间用碶相通。慈湖不仅以风光秀丽着称,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如师古亭、慈湖先生杨简遗韵、水上坟等等,因此,据县志记载,每当天气晴好,便有居民租船游湖,歌声笑语不绝于耳。

 
热门导游词范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