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1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2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6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4
纵观这节课,付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在深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本节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最让我欣赏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
开展男女生摘星大比拼的激励措施,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给孩子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的学习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①开始,根据摆同样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来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当孩子汇报起来很长很麻烦且听得不够清楚时,付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怎样说大家才能听的更明白?这样能很好地凸显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然后,根据几个加法算式进行观察并引导孩子思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能很好地凸显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③在教学加法改写成乘法这一环节时,注重学法指导。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三乘: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使得孩子们在后面的改写中有据有依、有章可循,正确率相当高。
④在练习改写时,先让孩子尝试着选一题改写,再解释每个乘法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但巩固了改写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孩子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⑤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又出示了5+4+1这个加法算式。先让孩子改写成乘法,当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可以说即及时又必要。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并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有好几处运用到合作。如:观察情景图,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又如:同桌合作用少捧摆相同的图形;再如:讨论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等等
这些合作要求都很具体,便于操作。真正把合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合作的最大价值。
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左边是加法算式,右边是乘法算式及读写。重点部分:
“相同的加法”和“几个几”都用红笔来凸显。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让课堂更加有效,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精练。
课始:你问了两个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②认真观察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摆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交叉重叠之处,完全可以只保留一个。
2、本节课只是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没有必要进行严谨的“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的概念总结。
3、应加强生生互动。
如: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应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个数的含义,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说说。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孩子都要求会解释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到的,请大批评指正。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5
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课堂当中谢老师利用探秘单精心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1、这幅图能表示4个3吗?简简单单地一个问题引出一组3个,有4组,也就是有4个3,让优等生带动中下学生获取4个3。
2、两次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第一次对比4个3,3+3+3+3=12,4×3=12,问: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第二次对比3个4,4+4+4=12,3×4=12,问: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个4,而加法中有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通过这两次对比提炼出乘法含义的本质。
3、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我有两个困惑:
1、竖着看表示3个4,横着看表示4个3,而他们都可以用列算式4×3=12,这两个算式中4和3一样吗?有必要对比吗?度把握到哪里?
2、这节是乘法的第一节课,是否还要增加一些基础题,如看图列出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6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7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8
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最后一个学生自己发掘并改写的环节由于时间问题草草收场实在可惜。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6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8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