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精选26篇)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0xx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20xx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顾,首先,小顾代表福州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小顾将要带大家游览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好了,我们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过来问我,小顾一定知无不言!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4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顾,首先,小顾代表福州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小顾将要带大家游览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好了,我们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过来问我,小顾一定知无不言!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6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0xx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20xx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7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xx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 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8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9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杨桥巷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旧时杨桥巷东头南面有“中国台湾林”大院,因为这个大院就有海峡两岸的一段佳话。陈宝琛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访台时,结识了中国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甲午海战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渡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建楼盖屋定居,林尔康女儿林慕兰,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严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过福州市副市长。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和严停云都是响誉中国台湾妇女界的名人。严停云以姑姑华严的姓名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散文,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严倬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嫁给后任中国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严倬云从小在福州长大,后到上海读书十几年,再后就随母去了中国台湾。人们从上面的史实,不难看出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源缘关系,两岸本是一家人。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0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顾,首先,小顾代表福州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小顾将要带大家游览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好了,我们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过来问我,小顾一定知无不言!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1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3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4

  各位团友 大家好,首先代表我们阳光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感谢大家对我们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这位是我们的随队司机刘师傅,刘师傅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相信大家在乘车的旅途中一定会感到既舒适又安全的。今天能担任本团的导游工作,认识这么多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您及时的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也希望大家能积极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地标意义的“三坊七巷”参观游览。三坊七巷又有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圣誉。在20xx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我们的车已经到南后街门口了,现在请大家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我们来到了郎官巷,这里是二梅书屋,即现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馆。我们往里面走,这里有门槛,大家要小心。

  大家看到大厅上的贴金祥云了吗?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因为古时候的房子大多为木质,所以多发生火灾,而五行中,金生水,水克火所以贴金饰纹有防火的寓意。 大厅左边有个小屋,你们知道图中三个人的关系吗?这里可是有三代同堂哦。这源自福州孝文化中很具代表性的“拗九节”,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即在正月二月廿九日,已出嫁的女儿要带上以糯米、红糖、花生和荸荠等制成的糕点回家看望父母,以求父母平安。

  现在我们来上大厅桌子上的这个漆金人物馍盒,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看来没有人能说出来哦,它是祭祀用品,古时候只有官员才能用这种长方形的馍盒,寻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大家再看我们上头的灯杆,它摆放的位置也是很讲究的,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内侧,说明这家主人的事业在本地发展;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外侧,说明主人的事业在外地甚至海外发展。福建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横梁上有几个灯杆,就代表这家有几个儿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三个灯杆,即代表这家主人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儿子。

  现在我们来到大厅后面,这是古时候放在女子闺房内用来祭拜祖先的。大家看到左右两边的文字,每个字体都像花瓶一样的形状。我们称之为花瓶文字。从左到右依次写的是,玉堂印春色,朱树发秋香。

  我们继续往这边走,大家看,这块地面可不普通哦,它叫“三合土”,建于清朝中期,历经近两百多年后被泥土、砂石覆盖了约五十厘米厚。后来在对二梅书屋进行修复改造时才发现这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面。其制作原料为沙、黄土、生石灰,并加入糯米浆以达到粘稠坚固的目的。“三合土”经过反复敲打垒砸,形成光滑平坦的地面后。用绳子在上面压印似草纹的吉祥图案,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我们整个宅院叫二梅书屋,其实书屋只有面前的这一小部分,因为主人林星章特别喜欢梅树,所以在自己的书屋前面栽种这样两株梅树,于是取名叫二梅书屋。书屋旁边呢是一个洞,林星章将它称为七星洞,我们把它叫作雪洞。它采用的材料是红糖、糯米、生石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冬暖夏凉。二梅建筑中以假山、学雪洞为通道。在全国居民建筑中独居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我们知道在三坊七巷中居住的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每座宅院都有自己的花厅园林部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宅院主人自己设计的花厅园林,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园林把福州的美景都浓缩在里面了。大家看到的鳌峰和白塔都是福州的美景。旁边是一颗两百多年的荔枝树,它每年都结果,3月到4月是荔枝树开花的季节,那个时候就会看到白色的荔枝花。

  出了二梅书屋,我们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门坊口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挑巷子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 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福州在五代时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庙和佛塔,宋太守谢泌曾写道: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七塔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包括现在的白塔,乌塔以及这条巷子里的育王塔。育王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但是明代时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的时候才在巷门上又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留念。

  各位团友,因为时间关系,这一部分的导游讲解到这里先告一段落,在这里我代表阳光旅行社全体人员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同时非常感谢各位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在最后的几分钟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接下来留给大家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最后,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顺风!期待大家下次的光临。谢谢大家。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5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xx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 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6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7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坊七巷景区的总体概况。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20xx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20xx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720xx年的历史。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市级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这是一座居住着近现代两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谢冰心。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杰出代表人物,林觉民遇难后,临时知县的岳父陈元凯连夜托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为避祸搬到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谢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宝,福州的脱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纸伞,还有福州著名的寿山石和软木画,各色各样的福州小吃。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为什么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个叫刘涛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孙皆为郎官,所以叫此巷为郎官巷。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严复还担任过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严复译述《天演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黄巷,历史上出现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中较大的一支黄氏家族入闽后,聚居于此,开始有了黄巷的地名。该巷以小黄楼著称。

  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衣锦坊的水榭戏台20xx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8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小郑。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

  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方公顷。其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来,这是衣锦坊。到了衣锦坊,我就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书生,才高八斗,可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做了官。晚年衣锦还乡,其地就叫衣锦坊。

  大家再看看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刘涛居住在此,子孙数代皆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们瞧,这是宫巷里的沈葆桢故居。他于道光20xx年中举人,过了七年中了进士。他是林则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现在,我们要求品尝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鱼丸。鱼丸是我们福州的美食亮点。那白白的鱼丸皮,像棉花一样软软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道香浓,就是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也会被那香气迷住。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1小时后在这里集合,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请不要乱扔垃圾

  2.请不要乱刻乱画

  3.请不要折花

  4.请不要爬树

  希望您能做到,谢谢!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19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0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1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小郑。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

  ​ 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方公顷。其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来​,这是衣锦坊。到了衣锦坊,我就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书生,才高八斗,可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做了官。晚年衣锦还乡,其地就叫衣锦坊。​

  大家再看看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刘涛居住在此,子孙数代皆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们瞧,这是宫巷里的沈葆桢故居。他于道光20xx年中举人,过了七年中了进士。他是林则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 现在,我们要求品尝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鱼丸。鱼丸是我们福州的美食亮点。那白白的鱼丸皮,像棉花一样软软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道香浓,就是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也会被那香气迷住。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1小时后在这里集合,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请不要乱扔垃圾

  2.请不要乱刻乱画

  3.请不要折花

  4.请不要爬树

  希望您能做到,谢谢!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2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3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4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游区。它位于福州市中心,占地约383500平方米。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它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其中“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内至今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更是数量众多。这里还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400多位,尤其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琢、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都是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使得这块不足400000的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从而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20xx年,三坊七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先去看看“三坊”:一是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住在此,两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曾命名此地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二是文儒坊,旧时叫山阴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因此称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实。三是光禄坊,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至今尚存。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去看看“七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古名登俊坊,后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也叫“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就有对这一故居的生动描述。

  杨桥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写道“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历史,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有座塔,这便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这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曾被视为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这座塔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内砌造了半;H的袖珍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所立,并流传有一首赞誉他的诗:“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晋永嘉二年(公元320xx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人闽,落户于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人福州时,因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时均要“灭烛而过”,不得打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名称的由来,也与黄巢有关,据说他人闽时曾在这里出示安民,因此得名。旧时这里多为社会贤达居住之所。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代郑姓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各位游客朋友,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曾经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现在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您可以在这里品尝鱼丸、肉燕等福州传统特色小吃。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5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023年福建三坊七巷的导游词 篇26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热门导游词范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