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还有不到六十天,已经有的同学睡不着觉了,吃不稳饭了。那个即将来到的终点和它藏在身后的结果,已经让有的同学怕了,不敢参加考试,不敢去想,可又控制不住一次一次地想。于是,书也看不进去,题也做不好;因为做不好题,更加迁怒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高考为刀俎,我为鱼肉,随便了。焦虑、无助、惧怕这些看着你脸色行事的心态应运而生。
心理专家提醒说,适度的焦虑不是坏事,可以激发人的效率。可是这个适度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人说。一致的看法是,一旦越过了这个“度”,期望的、成功所需要的效率就会急剧下降,直到感觉绝望,破罐破摔,自我毁灭。
这个时候,终点遥遥可见,不去想结果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想。只是想的程度不同,各人的心态也就不同。对于那些不仅想,而且想得比较很——这种想无孔不入,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不想——的同学,支个什么招呢?我想送给他四个字:准备失败。
二战期间,最具决定意义的战役就是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胜利登陆之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表了讲话:“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除了这份讲话稿之外,艾森豪威尔同时还准备着另外一份截然相反的讲话稿,那是一篇失败讲演稿。它是这样写的:“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了,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而且,这两篇讲演稿是在开始策划这场战役时,就同时写好的。写好后,放在同一个文件柜里。然后,才开始了战役的准备。他们不间断地演练,不止一次的演练,从方向、地点、时间以及一切登陆需要做的事情。最后,真正登陆的时候,已经胜算在握,两百多万人登陆的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只相差几秒钟。与其说这是准备的力量,不如说是一种心态的力量,那就是支持艾森豪威尔坚定不移,无所畏惧、自信顽强地做下去的心态——失败与成功一起,都放在了文件柜里,而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复习迎考,不停地练,应该说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再看艾森豪威尔,这个美国鬼子给我们的启迪是:虽然也承受着巨大的胜负压力,但结果只是文件柜里的某一张纸;虽然胜利对自己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一旦放到文件柜中了,余下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以一往无前的心态,把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缜密扎实,万无一失。心里想的只是一个个的细节,从一个个细节的完成上积累起巨大的对胜利的自信。
一位在股市投资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投资人,介绍成功的秘密时,出人预料地告诉所有听课的人:准备失败。他说:任何一件事,事先你不论怎样做,都不可能做得万无一失,做好准备失败的思想辅垫,也就把心理压力扔在了身后,余下的只有眼里要精心打造的过程。因为没有了怕,没有了包袱,也就放开了手脚,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益。他说:既然不能预知最后的际遇,我们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去应付最坏的状况。
据说,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性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就是许多学生的心结所在:对那个高考结果的目的指向太集中了。共3页,当前第1页123